壹方案 > 学校方案 > 培养方案 >

最新人才培养方案

时间: 新华 培养方案

在方案实施过程中,要及时与相关人员进行沟通与协调,确保方案的顺利实施。什么才算好的最新人才培养方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人才培养方案,供大家参考。

最新人才培养方案篇1

学校自一九九二年一月四日实施拔尖人才重点培养计划以来,我校青年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青年学科带头人脱颖而出。为进一步加大拔尖人才选拔培养力度,根据《东北林业大学名师英才工程实施方案》精神,结合我校“十·五”期间教师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学校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决定在“十·五”期间继续实施拔尖人才重点培养计划。现就选拔培养拔尖人才工作重新规定如下:

一、培养目标

学校通过拔尖人才重点培养计划的实施,力争用5年的时间选拔出80名左右年轻的优秀人才作为“拔尖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和扶持,经过几年的努力,使学校重点建设的各学科领域都有一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并且使他们都成为本学科领域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从而保证我校重点建设的各个学科能始终保持国内领先地位。

二、选拔条件

1.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严谨求实、科学民主的治学作风。

2.团结容人,有与同代人及隔代人合作共事的品格和献身教育、献身科学的无私奉献精神。

3.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学术思想活跃,勇于开拓创新,善于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

4.掌握两门外语,其中一门能熟练地进行学术交流。

5.能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从事教学活动。

6.具有博士学位,职称为副高职以上。

7.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

8.在具备上述各项条件的同时,还须具备以下任意两条:

⑴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自然科学、发明创造、教学成果)三等奖以上1项或省部级二等奖以上1项或省部级三等奖2项。以上各奖均应是获得证书并在课题中承担主要任务者。

⑵近5年独立撰写并正式出版有学术价值的专著或主编过由专业指导委员会批准出版的本学科全国统编教材1部。

⑶近5年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篇;或在国内本学科领域最具权威的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5篇以上;或所发表的论文有一篇被sci收录,有3篇被ei收录的。以上所发表的论文要求本人必须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

⑷在国际学术机构担任职务;或在国内一级学会担任理事以上职务者。

⑸已经或正在使用双语进行教学者。

⑹近5年是国家级科研项目或国家及省部级各类科研基金项目的主持人,其个人独立支配的科研经费在10万元以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科研项目,个人独立支配的科研经费在5万元以上者。

⑺在科技开发和科技成果推广中成绩显著,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做出突出贡献并被国内同行一致认可者。

三、选拔程序

选拔拔尖人才必须按以下程序进行:

1.根据选拔条件,个人提出申请并填写《东北林业大学拔尖人才重点培养对象登记表》,学科或专业进行民主评议,然后由所在学院按照条件要求组织专家进行初评。

2.各学院经过初评产生的候选人要向学校人事与专家工作处提供《东北林业大学拔尖人才重点培养对象登记表》、代表其学术水平的论文、著作以及鉴定证书、获奖证书、课题立项说明书等有关佐证材料。

3.学校组织专家进行会议评审。候选人在规定时间按规定要求要向评审专家汇报个人学习经历、工作业绩以及科研等情况,并阐明自己近3年的学术计划。同时还要回答评审专家的提问。

4.评审会专家评议讨论并投票表决。

5.学校对专家评审通过的人选进行公示。

6.学校批准公布。

四、选拔范围

拔尖人才选拔的范围包括学校规划确定的所有学科和专业。同时,学校特别鼓励教学科研人员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以及边缘学科领域里寻找新的生长点。凡近年来在一些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领域内有较为深入研究的教学科研人员符合上述选拔条件的,也可以按程序申报。

五、支撑条件与组织管理

1.为确保此项计划的顺利推进,学校将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东北林业大学名师英才工程领导小组”负责抓这项工作,由下设在人事与专家工作处的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

2.学校为确定的拔尖人才提供如下支持条件:

(1)为每位拔尖人才配备一台笔记本电脑。

(2)拔尖人才每月享受特殊贡献津贴100元。

(3)学校每年为拔尖人才提供1~2次参加国内重要学术会议的差旅费用。

(4)每年为拔尖人才提供500元书报资料费补贴。

(5)为每一位拔尖人才指定一名导师。

(6)对拔尖人才工作、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学校优先予以考虑解决。

3.对拔尖人才的任务要求:

拔尖人才不仅要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而且还必须完成下列科研任务:

⑴每年必须在东北林业大学中文学术期刊目录a类所规定的杂志中发表一篇学术论文或在国外著名学术期刊中发表论文1篇。上述发表的论文要求均应为第一作者,且必须是以东北林业大学名义发表的。

(2)3年内必须申请获得一项省部级科研项目,且本人必须为第一主持人,个人可独立支配科研经费在10万元以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科研经费在5万元以上者。

(3)5年内必须出版一部高水平的学术专著;或获得一项省部级科技奖励。

4.学校的拔尖人才实行动态管理。每年进行一次考核,两年进行一次评估。完不成规定任务指标,经评估低于三分之二票数者,将取消拔尖人才重点培养资格,不再享受拔尖人才各种优惠政策。

5.拔尖人才在下面情况下将不再作为重点培养对象继续培养:

(1)经民主推选并经组织批准为学科带头人;

(2)年龄满45周岁;

(3)有严重的学术腐败问题和学术制假者;

(4)由于种种原因不宜作为拔尖人才继续进行培养者。

6.实施拔尖人才重点培养计划是我校在新世纪之初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的重大举措。各个学院要高度重视,千方百计为他们的成长创造宽松、自由、和谐的工作环境,并且要注意给他们压担子,让他们积极参加所在学科重大科研项目,安排他们到一些重要岗位上去锻炼,以增长他们的才干,培养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还要积极为他们出国考察、访问及参加各种国内外学术交流创造条件,特别是要积极推荐他们到有关学术团体中担任职务,提高他们在国内的知名度。

最新人才培养方案篇2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面向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系统掌握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备进一步提高学历层次和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可在城市地铁、隧道、地下停车场、地下商业设施、地下综合管廊、人防工程等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领域从事勘察、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等部门从事工程技术、管理等工作。

二、毕业生应具有的知识、能力、素质

1.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质、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

2.具有从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及相关土木工程基础知识,并能分析地下空间领域的复杂问题,且能够获得有效结论。

3.扎实掌握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

4.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进行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地下建筑设计、岩土工程勘察、地下建筑结构设计、地下工程施工的能力。

5.具有对于城市地下空间工程问题进行系统识别、表达、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阅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了解地下工程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7.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及行业的政策、法律、法规。

8.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地下空间领域复杂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9.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10.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1.能够就地下空间领域复杂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2.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进取精神,能够通过终身学习不断扩展知识领域,提升综合能力。

三、学制与学位

标准学制:四年修业年限:三至八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四、主干学科

力学、土木工程

五、主要课程

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土质学与土力学、岩体力学与工程、基础工程、土木工程材料、建筑设计基础、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地下建筑设计1、岩土工程勘察、地下建筑结构、地下工程施工、隧道工程、地下工程测试与监测等。

六、主要实践环节

认识实习、测量实习、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地下建筑结构课程设计、基础工程课程设计、隧道工程课程设计、地下工程施工课程设计、岩土工程综合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最新人才培养方案篇3

【摘要】: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__]6号)》一文中,提出职业院校要结合自身优势,科学准确定位,紧贴市场、紧贴产业、紧贴职业设置专业,要围绕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构建专业体系。因此,我校应该立足创意产业特点与发展,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构建起广告策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动态调整机制。

【关键词】:高职;广告策划;人才培养;机制

一、课程体系要体现人才培养与行业能力培养规律

按照广告策划岗位、以及广告运作的一般流程与规律,为了循序渐进地塑造学生广告策划的相关能力与素养,20__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几大教学模块不变的前提下,把主干核心课程在学年、学期的顺序做了调整,让课程体系更系统、更符合岗位能力的需求与学生学习的规律。如《广告学概论》由原来的第三学期调整到了第二学期,这样可以让学生尽早地接受广告专业知识的洗礼,明确专业方向,找准自己的定位,为制定未来的广告人职业规划做好思想准备;广告策划创意工学模块几大核心课程则按照广告运作的规律与流程调整编排课程在学年、学期的顺序,《广告调研》、《广告文案》、《广告创意》、《品牌推广》、《广告媒体》、《促销策划》等课程的安排都体现了这一理念。

二、根据人才培养需要有课程更新或替换机制

广告与策划专业,不仅要培养学生系统化的策划理论,更要求学生能把系统化的策划理论娴熟地运用到具体的类别项目策划中,从毕业生的工作情况反馈中,策划的实际运用能力与其岗位工作能力成正比。希望通过《地产策划》这门课的开设,让学生能举一反三,知道如何把所学专业广告策划知识与具体类别项目策划有效融合,同时为毕业生的工作找到更多的岗位结合点。

在基本素质模块中,原来的《设计素描》和《设计色彩》调整为《基础设计素描》和《基础设计色彩》。广告与策划专业的生源结构一直比较复杂,从近几年的班级学生构成来看,有美术基础较好的美术生,有爱好美术并且有一定美术基础的文理生、体育生、音乐生,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毫无美术基础的各科学生。虽然,广告与策划专业对学生的美术基础,不似其它如装潢、电美等纯设计类专业的要求那幺高,但基本的美术素养还是必须的。因为,良好的美术素养,不仅能为本专业学生学好广告创意、广告设计等课程打下良好的美感与设计感基础,也是进一步从整体上全面提高广告策划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现实问题如何解决,原来的《设计素描》和《设计色彩》课程从教学内容与对学生的素质要求来说,不太事宜美术底子薄、甚至没有美术基础的本专业学生学习,学习效果差强人意,而《基础设计素描》和《基础设计色彩》课程,不仅兼顾了美术基础好的学生,也能兼顾美术基础薄弱的学生,特别对后者,我们觉得更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课程的调整,广告与策划专业这幺一个现实问题存在,即一方面,学生普遍美术基础差,另一方面基本的美术素养又必须让学生掌握的矛盾就得到了很好解决。

三、课程名称更加确切规范

《地产策划》修订为《地产广告策划》,这样更明确了这门课的主旨与课程定位。这门课黄璜老师是实践者,20__级大三上学期第三单元已经上了这门新课。上课前,通过与黄璜老师沟通,感觉短短的四周实践详尽地把地产策划的内容讲解到位不太现实,所以当时的课程内容主要放在了房地产广告策划与创意上。现在这门课明确命名为《地产广告策划》,可以在内容架构上更具有广告策划专业定位的针对性,而且实践上也更容易操作。

四、课程替换更符合岗位工作需要

在广告设计工学模块中,矢量图形设计处理软件课程调整为《Illustrator》,替换了一直教学的《CorelDRAW》课程。替换的依据,一是Illustrator以其强大的功能和体贴用户的界面已经占据了全球矢量编辑软件中的大部分份额,一线设计师当下多采用Illustrator进行设计,一些从事广告设计的毕业生的反馈也证明了这一点,这种背景下,CorelDRAW略显不合时宜了,也不能满足学生毕业后从事广告设计岗位对相关软件的要求;二是其他设计专业软件教学已经完成了《Illustrator》课程取代《CorelDRAW》课程教学的变革,如我系装潢艺术设计等专业。所以,无论从时代的对技术提升的要求,还是专业学科应该顺应时代变化而变革的层面上来说,《Illustrator》取代《CorelDRAW》势在必行,这本质上也是为了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与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一项举措。

五、课程教学大纲更加强调新媒体背景下的专业与岗位能力的衔接

众所周知,网站、电子商务、智能手机等新媒体出现,改变消费者与广告主的认知与沟通方式,诸如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对消费者而言魅力不再,消费者的偏爱开始逐渐转移到新媒体上,这样就形成了新的广告媒体传播生态,广告营销进入了社交媒体时代。那幺在这种背景下,广告公司传统的广告业务也开始转向依托新媒体的整合营销传播上来,对广告人才需要也更加重视具有新媒体意识的复合型人才。为适应新媒体的变革,一些课程在教学大纲上要加入有针对性的新内容。如《广告创意》课程,原来的课程内容大多重点放在平面与影视广告的创意上,以后可以添加互动式新媒体广告的创意;如原来的广告文案岗位,文案人员写出的文案只需考虑传统媒体发布的适应性即可,那幺现在更多的文案是用在新媒体上传播的,针对新媒体消费者的文案创意就要针对性、引导性与简练性,这样才符合电子商务的品牌新媒体传播特点,。在原来的广告文案教学大纲里,没太重视新媒体广告文案的创意,所以,20__级广告文案的写作,就要加入新媒体广告文案的创意与写作的内容,增加适合网络传播与手机平台传播的文案内容;《市场营销》课程,要加入社交媒体时代下事件营销的内容,让学生明确新媒体广告营销活动互动性当下的价值与魔力。其它课程大纲都有亟需加入或强化新媒体融合的内容。

最新人才培养方案篇4

中国建设银行现已在全球29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各级境外机构251家。随着境外业务不断拓展,机构数量逐渐增加,小语种人才成为建设银行国际化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20__年度校园招聘拟在北京、上海和广东三家分行招收小语种专项人才。现将有关培养计划说明如下。

一、培养对象

符合《中国建设银行境内分支机构20__年度校园招聘公告》的基本条件且主修语种为葡萄牙语、波兰语、印尼语、越南语等四个语种的20__年度应届毕业生。

二、入围条件

除以上标准外,小语种专项人才还应满足以下要求: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有志于投身中国建设银行国际化发展事业,愿意到官方语言为主修语种国家工作。

(二)须为相关语种专业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能使用该语言正常开展工作;

(三)有该语种国家留学经历及拥有语言等级证书者,或具备较好的英语水平者,或具备金融、经济、财会、IT等专业背景者,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

三、工作安排

(一)工作地点

北京、上海、广州及对相应语种的`境外机构。

(二)培养方式

小语种专项人才通过校园招聘相关流程被正式录取后,需与所录用分行签订劳动合同和专项培养协议,由录用分行根据总行统一的培养计划进行培养,促使小语种人才加速成长为熟悉银行业务的专业人才。

员工在达到培养要求后,根据工作需要和培养情况,需服从总行统筹安排择优外派至相应语种的境外机构工作。

四、其他说明

“小语种专项人才”培养计划的招聘程序与校园招聘整体安排一致,由总行统一组织,在面试测评等环节中将安排小语种专业能力测试。

凡有志于参加“小语种专项人才”培养计划的应聘者,请应聘北京市分行、上海市分行或广东省分行的“小语种专项人才”岗位。报名流程参见《中国建设银行境内分支机构20__年度校园招聘公告》。

最新人才培养方案篇5

一、高职院校商科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区别于普通本科院校的主要特色就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当前,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暴露出一些问题。商科类专业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认识不足

目前,高职院校管理者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认识还不足,观念较为陈旧,认为高职大学生基础薄弱,无资金、无场地、无经验,不具备创新创业的能力。他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只是简单地进行就业创业形式分析和短期的理论指导,认为不必要花大力气来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技能,缺乏对高职学生在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等方面的指导。

2.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商科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借鉴了普通本科的模式,缺乏自己的特色,通常还是一年级仅仅开设普通适用的公共基础课,大二教授商科类专业基础课,大三安排实习实践活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时间短而且晚。课程体系中几乎没有涉及创新创业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安排和内容。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灵活性和针对性,不利于商科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3.合作培养机制不灵活

商科类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具有一定的社会性,不能局限于校内教学和研究。传统教育培养人才的模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封闭的学校教育难以培养出出类拔萃的创新创业人才。当前,高职院校还没有主动与政府、企业、社会构建联动机制,广泛的社会资源还没有很好地被利用起来,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支持体系还不健全。

4.双师型队伍建设机制不完善

由于近年来高职院校规模扩张过快,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尽如人意。高职院校原有的教师疲于应付整天的课堂教学,没有精力去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开发研究和实践;新进的教师大多缺乏经验,参加培训的机会少。商科类专业的教师实践能力普遍较差,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严重制约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和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5.专业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不健全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对质量评价己经较为重视,但是还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就商科类专业的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而言,一是监控与评价体系缺乏真实的行业评价和监控,企业参与的程度小,企业评价的可操作性和真实性还不尽如人意,存在学校质量评价体系与企业、行业需求脱钩的情况。二是评价的方法和监控的手段单一,很多环节评价和监控不到位,管理松散,严重影响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效。

6.专业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不浓厚

文化熏陶是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手段。然而,许多高职院校还仅仅将其重要性挂在嘴边,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还是安于现状,培养循规蹈矩、甘于平庸的一类学生。商科类专业学生应该是富有朝气、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中坚力量,如果缺乏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那当代大学生的协作精神、创业精神、创新精神将会大打折扣,势必影响到整体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二、完善高职院校商科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保障机制的对策

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的振兴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了保证商科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从多个方面建立有效的保障措施。

1.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

新时代的社会急需创新创业人才,商科类专业涵盖面广,从工商管理、经济贸易、财务会计到商务英语、金融、文化教育等多个专业,商科类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以能力为本位,学训合一的培养模式。俗话说,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才是商科类专业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

2.确定适合商科类专业的培养目标

商科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侧重在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知识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具体而言,就是为了适应社会竞争的需要,要强化学生创新思维训练,重视其个性发展,注重其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从政府、学校、企业三个方面的需求出发,共同确定商科类专业的培养目标。

3.调控好商科类专业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

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项复杂的教育实践活动。为适应人才市场的不断变化,高职院校商科类专业要进行广泛的市场结构调研,合理分析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和企业的引导作用,协调好政府、企业、学校三者的关系,吸引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用发展的眼光来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扩大创业实践能力课程,增加特色专业课程,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和调整专业结构。

4.建设好富有商科类专业特色的实习实训基地

商科类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要本着多元化建设主体的原则,紧密联系企业,积极探索校内校外产学研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争取建设资金和人才支撑,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企业和政府资源,建设富有区域高职特色的商科类实习实训基地,将实践教学、生产和培训相结合,培养职业素质好、专业创新技能强的人才。

5.打造高素质的双师队伍,加强创新型教师的选拔和培养

当前社会,高职院校教师肩负着培养创新技能人才和推进改革创新的多重任务。双师教师队伍的质量和数量严重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政府、企业、学校要加强创新型教师的选拔和培养,多为高职教师搭建学习平台,积极创设条件,鼓励高职院校教师勤于学习,勇于探索,增强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服务经济社会建设的能力。

6.营造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

国外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证明:文化熏陶对创新创业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高职院校要培育有助于创新活动的文化精神,包括宽容精神、竞争意识、团队和合作、诚实守信、公正平等、恪守创新等精神以及专心致志的敬业精神;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人际文化氛围;高职院校要营造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建设布局优美的环境和良好的硬件设施,全方位营造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

7.促进校企合作法规的完善和实施

政府应该出台政策和法规,在扶持校企合作发展中应发挥引导、保护和监督作用,要制定有效措施保护企业和学校利益,鼓励学校和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充满活力的办学体制和育人机制。比如,20__年2月1日正式实施的《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实施办法》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解决方案和措施。宁波的职业教育发展成果与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8.构建鼓励创新的人才考核制度,建立商科类专业多元化评价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__-2020年)》提出要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要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高职院校要制定适用于高职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评价体系,针对商科类专业的专业特色,强化对实践能力的考察,同时,做好监督、调整和反馈信息,促进商科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并高效运行。

【人才培养方案】相关文章:

最新人才培养方案篇6

一、“订单培养”的本质内涵:定向合作培养

1“.委托培养”与“订单培养”。“委托培养”指用人单位根据自身人才需求情况委托院校培养相关技术人才,学员学成后回用人单位工作,用人单位根据院校情况给付一定数额的培训费。“委托培养”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是打破国家人才培养和就业安置“统招统分”体制的一项改革创新,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加强了院校与用人单位间的直接联系,实行对口培养、对口分配,解决了一批用人单位急需专门人才“分不去、用不上、留不住”的问题,相对弥补了学校办学经费不足的同时也挖掘了学校的办学潜力和办学效益。但“委托培养”仍属于招生就业制度创新范畴,用人单位只是支付一定的培训费用,承担部分人才培养成本,并不介入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双向选择”就业制度的实行,“委托培养”模式逐渐式微,而“订单培养”模式日渐兴起。“订单培养”是高职院校借鉴企业生产领域“订单生产”概念而提出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但它不仅是一张“用人数量”的预订单,更是对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实施、考核鉴定等整套人才培养模式的规定。“订单培养”包括六个基本特征:

(1)用人单位与学校签订用人及人才培养协议;

(2)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标准;

(3)双方优势资源互补共享,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4)用人单位提供实践岗位,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5)用人单位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估、认定;

(6)用人单位按照培养协议约定录用学生就业。可见,“委托培养”和“订单培养”都属于面向特定用人单位的“定向培养”,但在用人单位和院校关系上“,订单培养”是双方深入到培养过程的“合作培养”,双方构成了“培养共同体”。可以说,“定向合作培养”是“订单培养”的本质内涵,它反映了我国人才培养模式从一般培养到定向培养,再到定向合作培养的发展逻辑。

2“.企业订单培养”与“行会订单培养”。既然明确了“订单培养”就是“定向合作培养”,那么“定向谁”“与谁合作”“采取什么样的合作形态”等问题就可以在逻辑上展开探讨。考虑到“订单培养”涉及三个基本主体——培养单位、用人单位和学生,那么可以进一步探讨:培养单位只能一所院校还是可以多所院校?用人单位只能一个企业还是可以一个行业相关的若干企业?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提出两种基本的“订单培养”类型“:企业订单培养”和“行会订单培养”。“企业订单培养”就是校企一对一单线合作培养,学生就业定向单一的企业(或某企业的特定岗位)。“行会订单培养”,广义上指由行业协会主导,组建多院校、多企业的校企合作联盟,定向培养行业人才;狭义上指一所院校借由行业协会的中介作用,与行业内的一批龙头或骨干企业合作定向培养实用人才,这批企业较好地代表了行业的特定领域,这既意味着学生就业能定向行业领域(或行业领域的一类岗位),但又不妨碍学生企业间双向选择。

二、“企业订单培养”的机制缺陷:绑定企业,三方诉求难平衡

1.全凭“企业订单”的风险。规模适度、持续稳定的“订单”是开展“订单培养”的先决条件。学校人才培养有其自身的规律和要求:一是考虑规模效益,一个“订单班”需要确保一个适度规模并保持相对稳定;二是考虑培养周期,培养期内培养目标既要明确又要保持相对稳定,且培养到期时人才应被批量录用;三是考虑教育专业化特点,学校投入“订单培养”的师资、课程、教材等诸多教学资源具有专用性,且需在多次循环中才能得以不断优化配置和提升效益。但是,在校企一对一的“企业订单培养”模式中,企业“下单”的依据是其自身的人才需求预期,而这又受企业经营发展状况的深刻影响。换句话说“,订单”的有效性和持续性取决于一个企业的经营发展状况。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受技术变革、同行竞争和相关宏观调控等的影响,经营状况不断变化,这就必然导致用人数量的随机性、用人周期的不确定性和用人标准的动态性。因此,随着企业经营发展状况的经常变化引起用人需求的快速变化,将不仅降低“订单培养”的有效性,从而有违企业“下单”的初衷;而且会导致“订单”的应急性、短期性和不可持续性,从而影响学校办学的稳定性和相关教学资源的长期效益。总之,将“订单”系于单一企业,不仅可能增加企业经营负担,而且会使企业的市场经营风险传导为学校稳定办学的风险。

2.绑定“企业就业”的困局。企业采取“订单培养”的目的在于:一是先于市场渠道抢先获取优质人才;二是避免市场招聘中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选错人、用错人以及入职适应期较长等问题;三是经过一段培养期,在心智上、文化上培养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忠诚度。因此,通过签订培养协议,期望将学生与企业“绑定”“互锁”,实现共赢,然而,实际上却可能得到一个事与愿违的尴尬局面。首先,培养协议的不同签订方式,意味着对学生的不同划分。如果采取“双向选择、自愿签约”的形式确定“订单班”,那么那些对自我期望比较高,敢于拼搏的优秀学生,往往并不甘于限定于一个企业,从而会放弃“订单培养”;相反,那些对自身前景相对缺乏信心,乐于安稳的普通学生却更乐于选择“订单培养”。但如果采取招生入学后直接整专业、整班“订单培养”,虽然锁定了优秀学生,但也锁定了大量相对平庸的学生,虽然通过后续的学习表现可以筛选出优秀学生,但由于他们是“被迫订单”的,因而违约的概率也会增加。其次,由于协议是事先签订的,会给学生提前锁定了就业的预期,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努力最小化的倾向,即只需使自己达到企业录用的基本条件即可,反而使得部分优质学生相对平庸化。如果录用条件定得过高,会降低整体录用率,从而降低“企业订单”的吸引力;而录用条件定得过低,不仅对优秀学生,对普通学生也将缺乏潜力激发,并最终录用更多的普通学生。再次,订单培养协议是个“弱协议”,在国家“双向选择”就业制度下,对学生的约束力较弱,优秀学生违约概率较高。即使不违约,优秀学生也未必愿意与企业签订长期就业协议,往往短暂就业后离职跳槽,“下单”企业难免落个“为他人作嫁衣”的结局。最后,绑定企业的培养协议是个“糟协议”。除上述提到的可能抑制学生潜力发挥之外,“订单培养”使学生知识、技能相对单一,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弱,限制了学生后续转岗或再择业的空间;对最终被拒绝录用的学生也是一个不小的打击,造成他们的挫败感;另外,企业万一因经营发展不利,导致违约“断单”将导致学校办学调整困难和学生就业危机。

3.仰仗“企业培养”的障碍。“订单培养”的关键在于“合作培养”,在于企业实质性地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包括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协同开发课程和教材,投入或开放共享用于实践教学的优质资源,安排胜任的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共同评价认定人才培养质量等。但在校企一对一的“企业订单培养”模式中,需要仰仗单一企业来完成“企业培养”的全部责任和任务,存在着很多的困难和障碍,最主要的有三个方面:动力不强、能力不足和资源不够。企业实质性参与“订单培养”过程动力不强的原因,正如上文所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因企业经营状况的不断变化,在用人需求上,具有用人数量的随机性、用人周期的不确定性和用人标准的动态性等特点,使得“订单培养”能不能真正契合企业的用人需求,会不会成为企业经营发展的额外负担等问题成为企业时隐时现的顾虑;二是“订单培养”很难真正或者全部锁定企业所需的优质人才,不是某种平庸化就是优秀人才流失到竞争对手那里,使得人力资本收益或下降或外溢,导致企业总体成本—收益不对等。企业实质性参与“订单培养”过程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对人才培养工作天生不熟悉,其主要的工作重心是生产经营,因此其从组织架构到工作运行,都是围绕生产经营展开的。即使如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其主要职责仅是招聘和简单岗前培训,对与学校合作的“订单培养”也缺乏全面的参与能力和全局的掌控能力。而学校对生产经营过程又天然不熟悉,导致学校和企业两种话语体系在沟通中面临很大障碍。因此,企业一方面由于精力有限和能力不足,又加上与学校深层次沟通的障碍,在“订单培养”过程中,企业总是处于被动中,参与合作培养也往往只能停留于浅层,或限于局部。此外,单一企业可用于“订单培养”的资源也非常有限,特别是中小企业,较大地影响了“订单培养”的'质量。总之“,企业订单培养”的核心是建立“有规模的校企直接合作培养共同体”,这对企业的要求非常高,从实践情况来看,除一部分中大型优质企业与优质高水平院校合作开展的“订单培养”取得较好成效外,大部分普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与普通院校实行的“订单培养”,往往形式大于实质内容,效果并不理想。

三、“行会订单培养”的机制优势:行会主导,宽领域定向,大合作培养

1.大订单优势:行会订单集合行业需求。“企业订单培养”模式中,受企业经营风险不确定性的影响,基于企业用人需求的“订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始终是个突出问题,且无法通过企业自身解决。行业人才需求相对企业人才需求,不仅规模更大,也更稳定、可持续,即使变化也更平缓温和。因此,基于行业人才需求而成的人才培养“大订单”,将更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的规律和特点。行业协会作为中介组织,是政府、企业和学校间相互连接的桥梁和纽带,除了是企业的指导者、约束者,还可以是职业教育政策的宣传者和建议者、校企合作的推动者和职业院校的服务者。因此,由行业协会主导开展行业人才的“大订单”培养,具有先天的优势。

2.宽定向优势:学生就业定向行业领域。相对于学生“绑定”企业给双方带来的不利与尴尬“,行会订单培养”基于行业需求的“定向培养”,将学生“绑定”行业,但又不妨碍学生与行业内企业“双向选择”就业。对学生而言,选了专业就意味着定了行业,因而定向行业培养不仅不违背其意愿,反而更好地体现和满足了其意愿;因为就业时需要和参与合作培养的企业进行双向选择,就学期间自然会尽最大努力学习好、表现好,有利于激发潜能;同时由于不限于一个企业、一个岗位,学生的知识基础更宽、能力素质更综合,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强,最后“双向选择”获得的工作的收入待遇和发展空间也将更好。对于企业而言,由行业协会牵头“订单培养”,且多企业参与合作培养,所以培养成本得以分担,但了解掌握学生的信息、吸引和获取优秀学生的机会是对等的,从而在成本下降的同时,成本—收益更加匹配。

3.大合作优势:行会主导构筑培养联盟。在“企业订单培养”中,因企业的主动性不够或能力不足等因素,校企“合作培养”总体效果不尽如如意。在“行会订单培养”中,行业协会利用其独特的身份,在政府、企业和学校中能更好地发挥利益协调和资源整合的作用,构筑起一个目标一致、多方联动、运行顺畅的人才培养合作联盟。在“订单”的签订关系上,行业协会与学校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同时与会员企业达成委托协议,形成三方多边协议。行业协会作为中介,既是人才需求者,向学校“下单”提出人才需求,又是人才供给者,向企业提供订单学生。在“订单班”组建上,行业协会按与学校的协议从会员企业中组成订单企业库,收集企业的订单需求计划之后反馈给学校,学校按照协议挑选学生组成订单班。在培养环节上,学校为订单班制订基础理论课的课程教学标准,并负责实施教学;行业协会按照行业发展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及相关实践实训课程的教学标准和教学方案,组织企业按要求提供实践实训课程的教学和实训场所及岗位。基于行会自身的职能特点,行会能够更好地根据市场和行业的动态变化建立人才培养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修正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引导企业发展,纠正人才需求的方向。在考核录用上,学校、企业和行会联合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合格者颁发结业证书,并遵循“双向选择”的原则,根据订单需求计划将学生分配给订单企业。总之,在行会主导下,有了行会对企业的约束和对行业的长期把握,以及行会强大的利益协调和资源整合能力,能较好地实现学校、学生、企业和行会四方的各自利益诉求,达到共赢。

最新人才培养方案篇7

一、前言

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是高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实施蓝图和指导文件,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及培养模式等几方面的内容,它集中体现了高校的育人思想、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它也是学校组织教学工作,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总体设计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本报告首先通过对国外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究我国高等教育在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制定上与国外高校的差距与异同,其次调研国内八所著名高校对于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综合改革情况,以期为我校20__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二、国外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培养模式比较

通过国外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比较,关注本科教育,品评国外人才培养之优劣,并以资借鉴。

(一)国外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比较

英国的本科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就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其基本特色就是既实现了人才培养规模的大发展又在总体上确保了高质量、高水平。这些成就的取得与政府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也与大学本身的管理体制密切相关。

法国高等教育的基本体系与英国相近,在为数众多的法国大学和工程师学校中,有约十四所大学校,其实行的教育可以说是典型的精英教育。大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全面业务能力、较强组织和管理能力、并熟悉企业项目运作模式的工程项目组织者和管理者。

法国大学校学生是三年制(之前在预备班已学习两年),进入大学校后的三年,对学生的培养分三个不同阶段:第一年,进行宽口径的专业基础知识方面的教育;第二年,课程内容则偏重工程应用知识,同时还要到企业实习;第三年,学生需将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完成具体项目。第二年的学习可在本校完成,也可在企业或国外的学校完成。实际上,多数学生第三年的学习是在学校之外完成的。大学校还特别注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校特别强调,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应只是业务扎实,更应该是面向全世界的工程师。

法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注重实用性。大学必须通过多科性综合培养,使本科人才不仅能够适应企业对技术和经济的需要,熟练地解决本专业的技术问题,同时还要依据市场的变化,顺利地从一个技术领域转到另一个技术领域。巴黎理工学校校长让?诺瓦克在“世界名校校长论坛”发表演讲时指出:“学校应以培养胸怀开阔的、可以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应付复杂世界的人才为自豪。因此,希望给我们的学生一个广阔的科学文化视野,以便他们能进行对比。我们非常强调这些能力,如果培养的人才只懂专一门,而不敢尝试自己专业以外的领域是很危险的。这就是为什么在我们的教学大纲中除密集的综合科学课程外,还要保持人文科学和体育的原因。”

德国的高等教育应对社会经济、技术发展变化,出现了基础化、综合化、国际化和实践性的趋势,具体表现为在基础学习阶段不分专业,设置共同的基础学习阶段来避免过早出现专门化,在主体学习阶段通过限制专业设置数和引入核心课程对专门化加以限制。实践环节体现为培养学生应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以及在实际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社会能力”,主要途径为:企业实习,项目形式的课程设计和毕业实习,“双元制”专业等。

其中“双元制”人才培养是德国最具代表性的产学合作模式。“双元制”即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承担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双元制”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其特点为:在专业设置上以职业分析为导向;在培养目标上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在课程设计上以职业活动为核心;在课程编制上以基础面宽为基点;考试考核以客观要求为标准。

美国高等教育比较注重培养“养成综合适应能力的人”,作为实用主义的发源地,其高等教育也一直以培养社会所需人才为首要目标。教育政策也一直是这一导向,提出本科教育要“培养学生所必需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以使学生适合大学、研究生和个人生活的需要:培养艺术、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欣赏能力”。这表明了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推崇。如普林斯顿大学的“本科教育战略计划委员会”对普林斯顿大学本科毕业生提出的标准包含十二项内容:1.具有清楚地思维、谈吐、写作的能力;2.具有以批评的方式系统地推理的能力;3.具有形成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5.具有敢于创新及独立工作的能力;6.具有与他人合作的能力;7.具有判断什么意谓着彻底理解某种东西的能力;8.具有辨识重要的东西与琐碎的东西、持久的东西与短暂的东西的能力;9.熟悉不同的思维方式;10.具有某一领域知识的深度;11.具有观察不同学科、文化、理念相关之处的能力;12.具有一生求学不止的能力。

日本的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最大特点就是对于创造性和个性的培养,重视个性成为教育改革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高等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课题探索能力。如早稻田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形成学生的批判精神和进取精神,学问活用的模范公民”、“培养探索与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各个大学根据本校的.理念和条件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澳大利亚的本科教育实行的是一元化的体制,其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非常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应用。大学教学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通过广泛而合理的课程,发展

每个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使他们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国外本科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比较

(1)共同的趋势

课程设置中基础科学是全部所有知识中是最稳定持久的部分。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学生在短短的求学期间要掌握全部现代科学知识是不可能的,只有雄厚的基础科学知识,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因此,各国高校在课程设置中,普遍强调基础理论教育。

英国各高校的基础课程所占的比例为30%~40%左右,法国的高等学校其基础课程所占比例可达40%~60%左右,此外,德国、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其基础课比例分别为:53.57%、32.94%和31.72%。由此可见强化基础性课程已成为近年来各国课程改革的一个共同特征。

l、基础课程设置综合化

一方面是基础科学与技术、工程科学相结合,以提高基本文化素养和改善理论思维方式,培养创造性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突出课程的应用性。这是因为现代社会要解决的一系列问题,诸如环境、人口、能源等都不是单一学科所能解决的,它需要其它学科的专业知识作为补充。

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的高校在这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文理结合、理工结合、多科综合。如美国的麻省理工

学院在课程设置中明确要求理工科学生在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三个领域内至少修完72学分的课程,占教学计划的20%;主修文科的学生必须学习占学位课程16.5%的自然科学课程。另如德国的柏林科技大学不同程度地开设了S/T/S(scienceandTechnologyandSociety)课程,呈现出课程设置的综合化趋向。2、课程设置的实践化

德国的高等教育保持了理工科重实习、重实践的传统,课程设置的选修上,各国大学的各院系均在积极压缩必修课程的比重,普遍开设了灵活、广泛的选修课程。事实证明,通才教育比专才教育思维更开阔,适应能力更强,也更容易出成果,大量开设的选修课程恰恰为培养和造就通才创造了必要的先决条件。如法国高校选修课程在全部课程中所占的比例高达40%~60%,日本大学本科生的选修课程在全部课程中所占的比例为30%~50%。美国和英国的选修课程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德国的选修课程虽然总量较少,但每年均呈递增趋势。澳大利亚则和英国的情况类似。

(2)不同的特色

美国高等教育课程种类繁多,但始终贯彻着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举的原则,各类课程配置比较均衡、全面。在实践上,既注重基础知识教育,又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法国的高等学校的课程比较注重职业教育,学校不仅要对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而且还要对学生实施以职业为目标的各种灵活多样的培训。为此,教学主要分为理论课、指导课和实践课三种,从而使学校培养出的人才有较强的职业能力,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德国的综合大学积极发展新学科,把本科学生的科研训练列入正式的教学计划。

日本大学在课程设置上呈现个性化、多样化、灵活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倾向。各高校及时地把握社会发展的动态,经常调整、压缩旧有学科,增设新型专业,注重培养创新型和急需型人才。

澳大利亚大学的课程设置考虑为社会服务,也兼顾不同类型学生的能力、素质、培养目标,设置和改变一门课程既考虑主管部门的要求,也考虑学生是否认可,是否选学这门课程。学校每两年对已有课程要进行回顾与审核;新设课程有严格的审批程序,由学院提出足够的证据,包括国内外同类课程开设情况,成本核算,设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学校学术委员会严格审批新设或调整的课程。

(三)国外与我国本科教育的比较

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国家对于人才的目标、质量、规格的反映。每个国家的国情和社会发展状况有别,其人才培养模式侧重点也有差别。从本质上来说,人才培养模式没有绝对的高下优劣之分,评判的标准是能否适合一个国家的社会

发展水平,能否适应并推动一个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能否为受教育者提供个人发展的机遇和幸福生活的保障。

1.教育观念

国外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多样并存。从50年代我国就开始学习苏联的经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既学习了“舍弃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培养创造性、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又借鉴了“适应性”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调整学科专业,设置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专业;改革课程体系,开设交叉学科课程;并鼓励学生跨院系、跨校修读课程,培养复合型、个性化人才。同时,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教育。

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模仿前苏联的教育模式,虽然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通识教育、个性化教育的理念一时半时还未被人们很好地接受,加之办学条件有限。因此,虽然也在着手实施通识教育、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创新教育,但真正实施起来则举步维艰。

2.教学方法

日本的本科教育实行的是“突出教师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公开化。而美国更重视的是鼓励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参与。对“问题”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自始至终都参与到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里,敢想、敢说、敢问是国外学生的一大特色。澳大利亚大学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开阔思路,提倡“不在于学到多少知识,而是掌握如何应付一个新的空间”。以悉尼大学为例,学校非常注重研究教学,把科研融入教学,提高学生能力培养水平。学校采取奖励的方式,引导教师重视教学。学校设立教学学院,研究教学及教学与科研的融合,开展向学生了解教学质量的调研,以此对学校课程作出调整。在教学上提倡和实施探讨式教学,澳大利亚大学的课堂教学除了讲授知识外,还很注重与学生讨论,这是培养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通过引导学生对不同观点、论据进行批判性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表意见,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我国的教学方法则比较呆板,基本上还是以书本和以教师系统讲授为主,谈不上什么探究式教学。据调查表明,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知识是最好的。但这是不够的,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必须转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高等教育面对的是充满活力、思维活跃的学生群体,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国外先进经验,采取“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变被动的“灌”为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与沟通,按照培养能力、启迪悟性、挖掘潜力的原则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最新人才培养方案篇8

摘要:针对非国家级示范性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出现的定位不清,缺乏系统性等问题,提出了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三个前提:一定要弄清软件工程专业与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的不同,进而把握软件工程专业的内涵;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层次,因材施教;一定要了解社会需求,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在非国家级示范性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方法方面针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方法,按专业知识点整合讲授内容的方法,面向工程的培养方法,如何体现人才自身特色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示范性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前提

一、引言

自从教育部、国家计委发文(教高[20__]6号)《关于批准有关高等学校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通知》批准设立35所国家级示范性软件学院以来,软件工程专业经历了从无到有、发展壮大的历程。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层次来看,大体可将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分为国家示范性软件工程专业和其他本科学校的软件工程专业两类,其中国家级示范性软件工程专业大多分布在985工程院校中,这类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基本上都清晰地定位为高端软件人才,其课程体系虽然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差别很大,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来说理论教学仍然在其课程体系中占有很高的比重,这与其学生的素质好、教师的水平高、教学投入大是密不可分的。与这些985工程院校相比,大多数普通本科院校在开设软件工程专业时面临着学生的层次多、教师总体上综合能力弱和教学投入不足等更多的约束,如何在这些约束中更好地培养学生、满足社会需求就成为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保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质量的纲领性文件,是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的总体设计蓝图和总体实施方案,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主要依据,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人才培养定位的具体体现。因此,在制订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找准定位,体现因材施教,展示特色,满足社会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掘学校自身培养人才的潜能。

二、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制订的几个前提

社会对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人才需求,不同学校的学生层次差别很大,不同专业的内涵不同,尤其是学科基础相近的专业之间更需要体现不同专业的内涵。因此,在制订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时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要制订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必须弄清软件工程的内涵。软件工程脱胎于计算机软件技术,随着软件应用日益广泛、软件规模日益扩大,人们开发、使用、维护软件不得不采用工程的方法,以求经济有效地解决软件问题。借助于计算机科学技术、数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诸多学科,今天的软件工程己由最初的一个学科方向发展成为以计算机科学技术为基础的一个新兴交叉学科。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工程性是软件工程有别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最大差别,而二者采用的计算机理论和技术是相同的。因此,在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一定要有体现工程性的课程和训练内容。

要制订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必须要因材施教。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决定了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生源水平差距很大,简单地用现行的本科、高职、技校来划分学生的培养层次对本科生的培养是不合适的,如在辽宁一本和二本的分数线差距就达到100分左右,即使是在一本学校中985院校和其他学校的分数差距也少则几十分,多则上百分之多。因此,所有各学校在制订本校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层次和接受水平。要制订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必须了解社会需求。软件工程专业人才采用工程化的方法分析、设计、开发和维护软件系统,在这些具体的领域内也存在低、中、高端人才的划分,因此各学校在培养人才时必须有针对性,要有市场细分的意识。

三、非国家级示范性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方法

(一)培养目标的确定方法

教学管理者在制订专业培养目标时应该在考虑学生的层次、所在专业的优势研究方向、学校的教学投入和社会需求的基础上体现本专业的内涵。

我国各地教育水平的不均衡造成了各高校同一专业入学学生的成绩存在重大差距,这种差距直接导致了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因此,在制订培养方案时要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来安排理论课程的比重,不同高校可根据自身的情况来安排,以便做到因材施教。极端的情况的下甚至可以考虑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制订不同的培养方案。

所在专业的优势研究方向对学生培养目标的确定也是一个现实的约束,我们应该量体裁衣,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长确定学生的培养目标,扬长避短才能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更优质的教学指导和训练。

专业的发展和建设与学校的支持是分不开的,软件工程专业是否为学校重点发展的专业关系到学校的软硬件投入,因此我们在制订培养方案时应该对学校的投入有一个基本的判断,不能制订太脱离实际的培养目标,以免造成后续试验环境难以搭建问题的出现。

目前,非国家级示范性软件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本科毕业后绝大多数都要走上工作岗位,要求具备软件开发、测试等技术能力,这就要求在制订培养方案时对技术能力培养给予高度重视,以便学生顺利就业。当然,更为全面、细致的市场人才需求调研对专业目标的制订具有契合实际的指导作用。

软件工程专业是以工程性为其专业特征的',因此必须注重工程素质的训练才能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软件工程师。

此外,在确定培养目标时必须综合考虑以上几个方面内容,例如虽然学生整体素质不高,但培养方案也要为其中少部分高素质的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知识和训练;工程师素质的训练要与技术的学习相结合;学生就业和其长远发展相结合等。

(二)按培养目标确定学习知识点,整合课程内容

软件工程专业虽然是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理论体系为背景,但在本科阶段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却不同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既要能整体上把握计算机学科的理论体系,又要学习软件工程方面的理论和技术,所以制订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第一步就是确定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包括计算机学科的知识点和软件工程学科的知识点两部分。

目前,在非国家级示范性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之一是不按知识点确定讲授内容,而是把计算机专业的课程直接照搬到软件工程专业开设,如计算机专业开设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等课程,这种方法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软件工程专业需要讲授的课程过多,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而应该学习的软件工程方面的知识如需求工程、软件工程过程等又没有时间讲授。

(三)面向工程的培养方法

工程不是科学,甚至也不是“应用科学”。科学是分析性的,是努力去了解自然;而工程是综合的,是努力去创造,但受自然、成本、安全关注、环境影响、人类工程学、可靠性、生产能力、可维护性等方面的制约。因此,工程要求在制约中进行设计。国际著名的工程教育理念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三个层面是对所有工程学科通用的,在制订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时可以参考美国工程教育认证组织ABET于1996年制订的EC20__等认证标准来实施。而软件工程专业基础知识部分一定要体现工程的设计性,要安排尽可能多的设计性学习内容,将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和综合能力训练、扎实的课程学习和广泛的探索兴趣结合起来,安排循序渐进的课程设计、综合设计、实际项目来培养学生。

(四)体现自身培养特色

特色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强,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也应该体现特色。特色的确定可根据自身的积累,也可根据市场需求和可行性来确定。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软件学院是全国煤炭类院校中唯一一家软件学院,多年来为煤炭企业开发了很多软件,熟悉煤炭行业特点,了解煤炭企业运行机制,所以其打造的第一个特色就是面向煤炭行业软件开发的能力和优势。辽宁抓住世界信息产业地域转移的机会,提出打造软件外包强省的目标,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目标,决定培养面向对日外包领域的软件人才。语言是对日软件外包中最重要的一项基本技能,所以开设了128学时的日语课程,为学生从事对日外包开发打下坚实基础。

实践证明,面向煤炭行业和面向对日外包的培养模式对学生的就业和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

(五)课程设置要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培养质量的关键是要尊重教育规律,学习最主要的动力来自兴趣,所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是要提高学生的兴趣。在培养方案中可以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来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热情。在入学之初可采用兴趣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考虑开发一个软件系统,教师将各个模块编程实现,然后在课堂上讲授软件系统的功能,在实验中指导通过设计基本的参数将各个模块组装成实际可用的系统,让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产生兴趣。在后续的某一方向课程中做课程内的实验,以使学生产生成就感,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热情。大三下学期和大四阶段可通过就业压力和工作之后达到的美好前景督促和引导学生努力学习,最终向社会输送合格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

四、结束语

非国家级示范性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自身的特点,在制订培养方案时一定要理解软件工程专业自身的内涵,认清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区别,从而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素质来确定培养人才的目标、需要学习的知识点、培养方法和特色,进而采用必要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尽可能地提高培养质量。在此基础上,还要认识到软件工程专业是一个快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的专业领域,所以,还要有动态更新培养方案的机制,以便适应社会需求和技术潮流。

最新人才培养方案篇9

1引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移动互联网软件应用开发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长。尽快培养和信息产业所需要的高素质移动互联网相关岗位的人才,已经成为高职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2就业方向能力与素质要求

通过到多个移动互联就业单位调研,一起与企业负责人、人力资源部门经理、技术部经理和高级工程师等确定了移动互联应用方向可以从事的主要的就业方向和能力素质要求。

2.1移动互联网应用与开发方向

主要工作任务是能完成移动开发/嵌入式平台的选型、移动应用程序UI设计、开发、程序测试部署和工程文档书写。要求熟悉掌握相关移动开发语言和及工具、掌握移动应用系统开发的一般方法、流程、掌握故障诊断、分析、隔离、排除的一般方法、流程;有良好的文档书写能力,有较强的英文阅读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2.2移动web开发方向

主要任务是根据系统功能需求,完成数据库的设计;使用相应的开发环境进行Web应用程序开发;能进行Web界面交互设计;Web系统的测试、部署;熟练工程文档的撰写;要求熟练掌握Web开发语言以及开发环境的使用;熟练掌握相关数据库技术;熟练掌握至少一种开发框架及第三方开发工具;熟练进行Web交互界面设计;有较清晰的程序业务逻辑分析思路,能合理的编写程序流程;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写作能力[2]。

3人才培养目标

移动互联网应用与开发方向主要面向电子信息和商业服务等企事业单位的Web和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岗位,具有良好职业素质,掌握软硬件开发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方法和社会能力,能从事移动及嵌入式设备的软件设计开发、移动网站的搭建、移动Web应用、移动智能设备的运营与维护以及网络信息系统的开发、测试、维护、管理等工作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较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

4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结合CDIO理念以培养具备良好团队协作精神和较强实践创新能力作为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一种适合高职学生的移动互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以CDIO理念为基础,构建面向就业的一体化课程体系,以项目为载体,在“做”项目过程中开展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单项、综合和专业应用技能,通过校内工作室),校外(公司)实训基地工学结合方式实施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3],从专业知识能、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四个方面进行教学效果评价。

5核心课程

构建面向职业岗位的课程体系,按照“核心+岗位”课程体系设置方法,以工学结合为平台,实施四阶段IT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面向就业岗位、培养IT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形成了“基本技能+技术技能”,有“课程—技能—证书”相互依存的技能体系。

课程以Android移动开发为主要技术路线,这方向的课程主要包括:Java程序设计规范、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web程序设计,android移动应用开发技术、移动嵌入式应用开发、移动跨平台开发实践、移动应用开发综合实践。课程以Java为主要技术路线,从移动开发基础,到服务器端编程,然后进入移动开发实战、还涉及跨平台开发技术、此外还开设移动终端操纵硬件的移动嵌入式应用开发,为学生今后从事物联网应用领域打下基础。

此外还开设专业所需要的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计算机网络与系统维护、软件UI设计,Web交互式设计开发等课程,学生将来毕业也可从事移动或Web的前端设计,技术支持与维护等工作。

6项目与考证

学生在大学三年,需要完成一定的项目设计开发,要求从简单到复杂,并考取一项职业资格证书才可以毕业,项目与考证要求如下:

(1)Web应用开发(初级、简单);考核时间:第3学期;支撑课程:Web应用程序设计。

(2)移动应用开发(中级、综合);考核时间:第4学期;支撑课程:移动应用开发技术。

(3)移动互联网开发(高级、产品);考核时间:第6学期;支撑课程:移动应用开发实战毕业设计。

(4)职业资格证书: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工程师;考核时间:1-6学期。

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初级);考核时间:2-6学期。

移动互联网开发工程师;考核时间:3-6学期。

7结论

本文结合互联网产业发展的趋势,根据企业对移动互联网相关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对移动互联网应用与开发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设计与研究。此外,还需要实训环境的建设,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创新地课堂教学,才能培养更多的移动应用开发人才。

最新人才培养方案篇10

【摘要】生物工程产业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主导性产业,已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确定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工科为背景、以化工学科为优势、以生物学科为基础,制定了满足社会需求的生物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并根据社会需求、生源质量和未来就业方向提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分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在学生个性化下功夫,培养满足社会同一行业不同单位对不同规格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需求。

【关键词】生物工程;培养方案;分类人才培养模式

生物工程专业是教育部于1998年正式成立的专业,包括生物化学工程、微生物制药、发酵工程、生物化工等专业,并且首次将生物工程列为本科专业目录中工学门类中的一种,与化学工程、轻工等并列,对生物技术领域产业化发展以及人才培养都具有极其重要意义[1,2]。随着时代发展生物工程已经逐渐发展成主导性产业,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必将成为国家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极大的推动力。生物工程专业发展迅速,但近年大规模扩招和许多学校现有办学条件的限制,致使生物工程专业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教学资源紧张且师资薄弱,教学质量方面出现较多问题,更为重要的是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办学力不从心;(2)由于目前生物工程没有形成大规模的产业化,许多高校又增设了生物工程专业,导致毕业生就业出现困境;(3)生物工程本科专业为一级学科,但却没有生物工程硕士和博士点,从而导致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出现脱勾现象,对于生物工程领域高素质、高水平人才培养非常不利,为此应加快生物工程硕士和博士点建设,切实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加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各种规格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是当务之急。目前部分高校也实行创新型、复合型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同一个专业只实行一种培养模式,一种培养方案,学生入校后,只能按照事先设计好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去学习,学生却没有选择余地,结果导致同一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规格全国差不多[3-5]。而社会同一行业用人单位对同一专业的学生要求却不同,即虽然来自同一专业毕业生,其工作岗位性质要求是不同的,然而学生在学校培养规格基本一样,这样的毕业生就不能满足社会同一行业不同性质岗位的需要。比如现行生物工程专业按照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规范要求,生物工程专业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培养,而学生毕业后有的出国、有的考研、有的到研究性质的单位、有的到技术岗位、有的到本专业管理岗位工作等等。如果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与之配套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进行培养,这样的毕业生是无法满足上述这些不同岗位工作的要求。所以说现实社会中,需要各种培养规格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如研发型人才、技术型人员、专业管理人才、教学型人才等不同规格的各类人才。因此,必须对人才培养模式加大研究力度,培养不同规格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和学生本人的需求,从而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进而适应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为此,我们确定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工科为背景、以化工学科为优势、以生物学科为基础,制定满足社会需求的生物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并根据社会需求、生源质量和未来就业方向提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分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在学生个性化下功夫,培养满足社会同一行业不同单位对不同规格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需求。我院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特色专业建设目标,认真总结专业办学经验,深入开展本专业人才需求调查和分析,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本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对于创新能力和自身素质要求,对人才培养方案不断进行优化,突出专业特色。以增强人才创新性、实践性、前瞻性和适应性作为根本原则,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并做到持续改进,以保证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适应企业、行业、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着重建设实践教学环节,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终身学习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真正为企业提供高素质的对口人才。

1拓宽专业口径,制定生物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1.1准确定位生物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紧密追随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按照企业和市场需要不断调整和重组现有专业,使生物工程专业更好的适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另外要不断拓宽就业基础,着重增强创新能力和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改变过去专业意识强和“填鸭式”的知识传授,按照社会发展需要使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更加合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结构体系。遵循“横向拓宽,纵向理顺,加强基础,调整结构,更新内容,精简学时,突出实践”的原则,并根据吉林化工学院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的原则和意见,重新构建培养方案,使其更加符合人才培养需要,其主要特点是:(1)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目标更加明确;特别是增加了本科生在读期间,必须修满4个创新教育学分,否则不能毕业;(2)明确主干课程的同时重点建设实践教学环节;(3)拓宽专业口径,把注意力放在创新能力的培养;(4)采用3+1模式,即大一到大三学年主要学习理论知识,大四学年重点进行实践环节教学。新培养方案更加符合人才培养目标,有利于提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符合新时代对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求,对于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由此,我们确定了生物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具有扎实的理化知识、社科知识和人文素养;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学会学习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掌握生物工程与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从而成为在该领域从事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以及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

1.2明确生物工程专业分类人才(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培养要求

以“注重素质、强化基础、拓宽口径、增强能力、开拓创新”为教学指导思想,融业务培养与素质教育为一体,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融教学与科研为一体,培养素质高、基础厚、知识宽、能力强和具有创新精神的生物工程技术人才,并对素质结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均做了明确的要求。对于素质结构要求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较高的文化素质、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良好的身心素质,只有具备健全人格、人文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发展成为高素质的人才。对于能力结构要求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能在相关领域进行独立研发和生产设计,才能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科研开发。对于知识结构要求具备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工具性知识、专业基础知识、生物工程专业知识、工程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只有掌握这些基本的理论和知识才能熟练解决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才能成长为社会发展需要的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2注重课程建设,建立科学、可行的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修订与之适应的教学大纲

按照拓宽就业基础和增强创新能力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思路重新设计教学计划,综合考虑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协调发展,改变过去专业意识强和各门课程相互独立现象,增强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积极推进教学内容和手段的改革。新的课程体系既体现了学科交叉融合和文理工渗透也体现了上下游技术结合。设置的课程选择性更强,专业任意选修课由原来的14门增加至20门,并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各专业主干课程综合大实验的重要性,设置了《基因工程综合实验》、《细胞工程综合实验》、《生物分离工程综合实验》等综合大实验课程,并增加了《发酵工程课程设计》。增设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英语听力课。同时修订生物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并确定重点建设《基因工程》、《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生物分离工程》等课程,每门课程均设课程负责人,由课程负责人制定本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及组织课堂教学。另外,加强教材建设,制订“生物工程专业教材选用原则”,优先选用教育部获奖教材、优秀教材、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引进国外优秀教材的中文译本、高等教育出版社和科学出版社近3年出版的教材。同时学院编写了生物类优秀教材推荐目录,供任课教师在征订教材时参考。

3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构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而生物工程专业是生命科学从实验室研究通向工业生产的桥梁。所以,我们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充分发挥科研的支撑作用,合理安排实验课程、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建立一定的研发训练体系;而全程导师制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了大学生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的质量,贯彻了“全人教育”的思想,保证了本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3.1结合生物学科特点,统筹安排实验教学

生物工程专业原来专业基础实验课大多为验证性实验,这样不利于交叉学科、前沿学科内容的'引入,更不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为此,重新构建了实验课程教学内容,优化了实验教学体系内容,增加了综合和设计性实验。将所有实验课分为专业基础实验和生物工程综合大实验两大类,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特点组织教学,突出实验教学的综合性和创新性。按照新思路,我们将生物学基础实验课程内容按基本技术、宏观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四个层次重新组合,优化课程体系,打破课程界限,内容合理衔接,由易到难,避免重复;将实验课程分为学科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和专业综合实验三大类,使本专业的实验教学具有基础性、系统性、综合性和先进性。另外重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研究并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到导师的科研课题以及各种学术讲座和Semi-nar形式的学术活动,这样学生才能充分了解本领域的发展前沿,从而使其明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增强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最终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3.2建立“四个三”实践教学体系,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实行“四个三”实践教学体系,即三个实验层次:宏观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三种实验类型:基本验证实验、专业综合实验、研究设计实验;三种教学途径:必修实验、开放实验、创新实验;三种考核方式:实验习惯养成和基本仪器使用、实验报告、实验操作考核。通过“四个三”实践教学实施使学生充分认识了各门课程的内在联系,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推动了学生进行独立研究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实现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3.3尊重教师科研背景,理论实验同步建设

我们充分尊重教师的科研背景,使课程或部分教学内容与教师科研方向一致,使之能将科研成果及时融入理论与实验教学。由主讲理论课程的教师总体负责对应实验课程的建设,使之合理衔接,内容融汇贯通,从而促进了课程的整合和理论、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

3.4技术方法合理综合,内容与科研、生产有机结合

根据实验内容的内在联系,科学综合实验技术和实验方法,基本技术不计学时学分,实行实验室开放性训练,合格者方可进入实验环节。结合“本科生创新教育基金项目”引入科研成果和社会应用项目,为学生开出设计创新性实验。另外导师将个人的科研成果进行重新设计转化为学生能够操作的综合性大实验,通过学生再现科研成果可使学生明白科研成果必须能够复现并且经得起推敲,从而大大增强了学生的科研兴趣。逐步实现了与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的基础实验技能化、实验平台多元化、实验思维科研化、培养过程个性化的实验教学体系。

4结束语

教育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奠基工程。教育的产品——人才已经成为未来社会的焦点,为此,如何培养出一专多能、几专多能的高质量的人才来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已是摆在高等教育面前十分突出的重要课题。目前部分高校也实行创新型、复合型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同一个专业只实行一种培养模式,一种培养方案,学生入校后,只能按照事先设计好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去学习,学生却没有选择余地,结果导致同一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规格全国差不多。而社会同一行业用人单位对同一专业的学生要求却不同,即虽然来自同一专业毕业生,其工作岗位性质要求是不同的,然而学生在学校培养规格基本一样,这样的毕业生就不能满足社会同一行业不同性质岗位的需要。现实社会中,需要各种培养规格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如研发型人才、技术型人员、专业管理人才、教学型人才等不同规格的各类人才。因此,必须对人才培养模式加大研究力度,培养不同规格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和学生本人的需求,从而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进而适应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因此生物工程专业建设应抓住机遇创新发展,不断地探索改革培养方案,最终实现培养生物工程领域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崔凤杰,孙文敬,黄达明,钱静亚.生物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实践[J].轻工科技,20__,29(4):142-144.

[2]潘志明,孙林,周福才,等.生物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实施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__,51:268-269.

[3]江成英,刘晓兰,邹东恢,等.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J].高师理科学刊,20__,33(6):118-120.

[4]张德华,江瑜,陈存武,等.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框架结构与教改探索[J].皖西学院学报,20__,27(5):53-56.

[5]付明,吴镝,邹娟,等.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J].怀化学院学报,20__,34(5):90-92.

5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