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方案 > 学校方案 > 培养方案 >

人才培养工作方案范文

时间: 新华 培养方案

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需要对方案的实施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和解决出现的问题。要怎么写人才培养工作方案范文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人才培养工作方案范文,供大家参考。

人才培养工作方案范文篇1

摘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学生管理一直是高校教育管理者研究的热点问题,由于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特殊性,对该专业的学生管理模式也应有所不同。本文以南京林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服务外包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与其他专业在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上的差别,提出了一些培养管理该专业学生的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管理模式

基金项目:南京林业大学20__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题“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学生管理模式研究”(20__ZX06)

作者简介:韩自存(1974-),女(汉族),安徽六安人,南京林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一、引言

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__—20__年)》中明确提出,高等教育应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教学基本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深化教学改革。20__年9月,南京被国家工信部授予全国唯一的“中国软件名城”称号,南京以“一谷两园”(中国软件谷、江苏软件园和南京软件园)为核心,打造以“软件产业集聚区”为特色的世界软件名城。南京凭借着地域优势,拥有众多软件领军企业如中兴通讯、华为、亚信联创等知名软件公司,集中了数10所高校与研究机构,科教优势明显。

20__年,教育部、商务部联合发文(《关于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5号),号召全国高校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20__年,开始在江苏省、浙江省开展服务外包人才试点工作(《教育部办公厅、商务部办公厅关于在江苏、浙江两省开展地方高校计算机学院培养服务外包人才试点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34号)。为推进江苏省地方高校计算机学院转型,深化地方高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培养服务外包人才,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江苏省在部分地方高校开展计算机学院培养服务外包人才试点。20__年,南京林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正式作为江苏省首批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试点高校之一,并于20__年9月正式开始首届招生。

20__年6月,由南京市人民政府、江苏省商务厅、江苏省教育厅共同主办的中国国际服务外包合作大会现代服务外包人才战略研讨会上,江苏省教育厅就江苏省高校进一步做好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工作是江苏省南京市深入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高起点、高标准谋划与推进现代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举措。它旨在通过政府组织,高校、企业和培训机构共同参与,构建“四位一体”的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制,拓展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思路及模式,努力实现服务外包人才的无缝对接,促进服务外包产业的新一轮发展。对各服务外包试点高校提出的三点要求:(1)进一步重视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工作,提高高等学校服务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能力;(2)进一步密切校企合作,积极推进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3)专兼结合,进一步加强高水平的服务外包师资队伍建设。

二、高校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服务外包在我国属于新兴的产业,在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上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参考,高等教育在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高等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积压许久。高等院校是为国家培养和教育人才的主要阵地,但由于多种原因,比如市场发展速度远远高于高校知识结构调整速度。与企业运营相比,高校在专业结构调整、知识结构更新等方面要滞后于市场节奏,高校更多关注的是基础理论铺排和专业知识架构,加之高校对老师的考核机制倾向于科学研究,而科研管理者所谓的科研均习惯于论文数量、质量,科研项目等容易管理的量化指标,使得高校老师没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关心教学,不可避免地就出现了“重论文轻工程”,“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如此,高校和企业之间在人才培养和人才需要方面无疑就产生了缝隙。()伴随着上世纪90年代的高校扩招,也使高校的师资力量和有限的教学资源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经过近20年的累积,出现了今天的高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具体表现如下:(1)校企脱节问题。高校与服务外包企业、服务外包培训机构的接触较少,不了解产业和行业的发展状况,无法和外包企业零距离对接。(2)专业知识跨度大,难以驾驭。由于服务外包业务的知识涵盖计算机、管理、金融、物流、外语等多个专业领域,专业跨度大、内容庞杂。(3)校企缺乏长久合作机制。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需要“校培合作”“校企合作”,但大多数培训机构和学校的合作缺乏共同的利益点和长久的合作机制,导致合作关系很脆弱。而企业和学校的合作只是停留在提供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实习等方面,合作不够深入。(4)服务外包师资缺乏。许多学校的教师、学习工作经历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在外包企业中工作的经历,只能讲授空洞的理论,缺乏实际操作能力。(5)外语障碍,跨文化交际能力差。除了学生自身业务素质较弱外,语言和交流障碍也不容忽视。作为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包方的国家一般是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日本等国,由于语言与思维方式的不同使得我国企业很难与发包方沟通,获得大订单的机会很少。

以上问题虽然没法在短时间内解决,但企业需要的人才不仅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具有良好的工作经验、较高的学习能力和具有团队合作的精神,而后面几点都可以通过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主要从学生管理工作方面,介绍我们的几点管理经验。

三、我校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管理模式的研究

传统的本科生管理模式中,负责学生工作的主要由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学院团委书记、辅导员、班主任和副主任(可以由研究生或高年级的品学兼优学生担任)组成,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评奖评优、违纪处理、勤工助学、社团管理、社会实践、发展入党、推荐就业等。而专业教师负责专业授课、专业指导、学科竞赛、学术报告、本科生创新(创业)项目申请与指导等。由于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不同,工作过程中,虽然偶尔也有需要协调,但多是各行其道,缺乏沟通。在某些具体工作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短接,甚至“两不管”的问题。本课题中倡导学工与教学密切配合,以教学副院长、党委副书记为首,以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学生干部为辅,实现针对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目标的新的管理模式。

1.实现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联合管理。在信息学院院党委及分团委领导下,在学院职业发展协会中成立一个活动部,专门配合服务外包专业进行教学管理工作。形成由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的管理团队,不定期地向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或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汇报工作。如此,可达到学生工作部门与教学部门互相联合,互通消息,取长补短、密切联系。

2.加强学院与校企合作单位的联系。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近年来注重加强和企业的合作,信息学院已先后与深圳怡化电脑有限公司、江苏省高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江苏加成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等18家单位签订了就业实训、社会实践基地协议。

专门针对服务外包专业学生,在加强与合作企业的联系的同时,有目的有计划地邀请一些知名企业家、项目经理、资深工程师、项目培训师等走进大学校园,把一些高年级的学生安排到企业实训,感知企业文化和企业运行流程,分年级分层次开展工作:

针对大学一年级的新生,主要通过入学专业介绍、导师指导及副班主任交流,增加对专业的.认知,提高专业兴趣;通过安排暑期社会实践专业实践类团队,让大一新生提前感知企业文化和了解企业运作流程,为后期的自我专业定位打下良好的基础;从20__年起,我院正式建立软件工程(嵌入式培养)本科专业,该专业与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NIIT)合作培养,采用NIIT的课程体系,培养软件服务外包类人才。安排印度籍外教Rupali来我校授课,开设编程逻辑与技术(PLT)、SQL数据库、JAVA、C#等四门课程及相应的实训项目。

针对二、三年级的同学,通过举办计算机专业技术类讲座,如“IT沙龙”系列讲座等,加深学生对专业前沿的认知和了解,培养学习能力;通过与专业教师的联动,通过“以赛促学”的竞争机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省内的各类专业竞赛,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及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同时我院已和NIIT(上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与我校签订本科软件人才培养合作协议,每年寒暑假安排二、三年级的学生去NIIT进行实训,学生反映效果很好。

针对四年级同学,通过政治学习、主题班会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加强对应聘技巧、就业安全的教育,同时配合系组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为帮助学生顺利毕业打下良好基础。

3.通过“传、帮、带”进行专业引导。通过专业竞赛团队的组建,将研究生、专业竞赛获奖选手、专业技能过硬的学长介绍给低年级同学,通过“朋辈”的示范作用,让他们切身感受到自身的不足,激发学习的动力。同时,院里还通过“青春演播室”、优秀校友报告会、座谈会、课程设计辅导及专业实习实训辅导等形式,为他们沟通搭建平台,实现“传、帮、带”。

4.引进竞争激励机制,实现“奖”、“惩”一起抓。为了巩固优良院风、学风,院里在进行评奖评优、推荐入党、推荐社团主要干部、推免研究生时,除了考虑学生的学分绩点排名外,还优先考虑那些在全国、省内专业竞赛中获奖的学生,并在院里进行大力表彰。同时对那些成绩差、经常旷课的同学,在推荐入党及社团职务调整过程中,实行“一票否决制”,在院里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方宇,牟聃。多层次IT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施.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__,29(4):17-21.

应毅,杨丽萍,叶传标。面向软件服务外包的工程实践教学探索.计算机教育,20__,(9):13-16.

李恬静,要建辉。地方高校服务外包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中国成人教育,20__,(2):70-72.

【人才培养方案】相关文章:

人才培养工作方案范文篇2

一、引言

上海电机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作为上海市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在专业建设中,需要制定和实施一套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新方案的指导思想是以“培养和造就卓越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按照基于成果导向的OBE(Outcomes-basedEducation)教育模式,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注重持续改进,完善教学管理与质量保障體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依据上述指导思想,软件工程专业对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研究和修订,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以保证软件工程试点专业建设的顺利进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探索

(一)确立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专业建设要求,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坚持“技术立校、应用为本”的办学方略,服务上海及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具有良好的软件工程技术能力与人文综合素养协调发展的,能够在软件工程及信息技术应用领域,从事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应用软件系统开发、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软件项目管理与运维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构建基于能力导向的课程体系

针对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借鉴国际先进工程教育理念,参考《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项目管理与终身学习”的12项指标,设计软件工程专业的具体毕业要求。

软件工程专业成立了企业、认证、高校和考证四个调研组,进行了全面调研:邀请一些国内软件企业的专家们和专业教师一起对软件行业人才应具备的专业职业能力进行分析研究;将美国普渡大学盖莱默分校技术学院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专业作为对标专业,引进国际认可的职业培养标准;分析软件设计师认证考核的内容,提炼软件工程专业的核心技术能力。通过分析、研究,结合专业职业证书和专业认证要求,完成了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的二维矩阵表、毕业要求与课程体系的二维矩阵表。

优化后的课程体系结构主要由通识教育课程平台、专业能力模块课程平台组成。专业能力模块课程平台由四大专业能力模块课程群组成: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模块中的核心课程有可视化建模与UML、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技术等课程;应用软件系统开发能力模块中的核心课程有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原理、Web系统开发和应用软件系统开发等课程;软件质量与测试能力模块包括了算法设计与分析、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软件项目综合测试等核心课程;软件项目管理与运维能力模块中的核心课程有软件项目管理课程。

通过对课程的重组与改革,对应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课程群的形式组合课程。明确了课程在培养学生能力时的作用,明确了课程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支撑关系,明确了各门课程在能力模块、课程体系中作用,确定了课程对毕业要求、培养目标的支撑作用,使得课程体系能支持各项毕业要求的有效达成。

(三)推行多元开放的实践教学改革

根据专业能力要求,明确每一个实践教学环节在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形成实践教学课程标准。通过以“课程实验、综合实验、企业实习、毕业设计”为主的实践教学,并辅以“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等课外实践,构建基于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课程实验,使学生加深理解课程的专业知识并得以实践技能的锻炼;通过综合实验、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通过企业实习使学生了解软件企业的项目工作过程以及企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条件,在实习中逐渐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提高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将创新创业项目与课程学习有机结合,并通过推行学分转化和认定等政策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意识和潜能。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组建教学团队。组建一支软件工程专业教学团队,激励教师以学生为本,以教学为中心,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团队通过定期组织成员相互观摩教学过程以及参加团队外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观摩课,组织开展教学研讨和交流活动,提升整个团队的教学能力。通过选派教师去国内外高校访问进修、利用寒暑假参加各种高水平的业务培训以及组织中青年教师参加软件职业资格考试等各种方式,提升团队教师的科研能力及学术水平。

通过实施“教师教学激励计划”,促进教师关注学生,投入教学,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担任本专业的学业导师,每人需要指导20名左右学生,促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以外更主动地去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关爱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2.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选派教师到相关软件企业和科研院所进行为期一年的挂职锻炼,参加实际项目的管理和开发,提高专职教师的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同时从企业聘请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加强教学团队的创新实践能力。

(五)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建设

充分利用校内实验中心“软件工程专业实验室”、“网络工程实验室”、“数据库应用实验室”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并利用试点专业建设经费新建完成了“虚拟云桌面实验室”、“创客创新实训平台”和以软件测试和软件项目管理为核心的“创新实验平台”三个实验室,这些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可基本满足学生的实验教学要求。

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和产学研合作平台,积极开展合作实践教学活动。软件工程专业已与东软睿道教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兆民云计算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斐讯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微创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等十多家企业合作建立了实习基地,签订了校企合作产学研共建基地协议。这些都可以为学生提供进行专业认知实习和毕业实习的实践平台。

(六)推动教学的持续改进

构建课程教学目标、课程评教、课程持续改进的教学持续改进体系,利用各种手段实行教学质量监控,形成有效反馈和持续改进。教务处、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以及二级学院负责收集、整理质量监控中的相关信息,分析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改进教学质量的整改意见。通过教学工作例会、教学工作简报等方式将整改意见及时反馈给各个责任单位以及相关责任人,责任方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实施整改,并将整改信息提供给监控机构以便其核实及对教学质量进行再检查。

三、结语

随着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以“培养和造就卓越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通过构建以能力为本的课程体系、推行多元开放的实践教学、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等多方面的改革,软件工程专业将不断探索和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人才培养工作方案范文篇3

一、高职院校商科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区别于普通本科院校的主要特色就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当前,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暴露出一些问题。商科类专业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认识不足

目前,高职院校管理者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认识还不足,观念较为陈旧,认为高职大学生基础薄弱,无资金、无场地、无经验,不具备创新创业的能力。他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只是简单地进行就业创业形式分析和短期的理论指导,认为不必要花大力气来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技能,缺乏对高职学生在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等方面的指导。

2.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商科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借鉴了普通本科的模式,缺乏自己的特色,通常还是一年级仅仅开设普通适用的公共基础课,大二教授商科类专业基础课,大三安排实习实践活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时间短而且晚。课程体系中几乎没有涉及创新创业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安排和内容。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灵活性和针对性,不利于商科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3.合作培养机制不灵活

商科类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具有一定的社会性,不能局限于校内教学和研究。传统教育培养人才的模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封闭的学校教育难以培养出出类拔萃的创新创业人才。当前,高职院校还没有主动与政府、企业、社会构建联动机制,广泛的社会资源还没有很好地被利用起来,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支持体系还不健全。

4.双师型队伍建设机制不完善

由于近年来高职院校规模扩张过快,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尽如人意。高职院校原有的教师疲于应付整天的课堂教学,没有精力去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开发研究和实践;新进的教师大多缺乏经验,参加培训的机会少。商科类专业的教师实践能力普遍较差,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严重制约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和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5.专业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不健全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对质量评价己经较为重视,但是还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就商科类专业的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而言,一是监控与评价体系缺乏真实的行业评价和监控,企业参与的程度小,企业评价的可操作性和真实性还不尽如人意,存在学校质量评价体系与企业、行业需求脱钩的情况。二是评价的方法和监控的手段单一,很多环节评价和监控不到位,管理松散,严重影响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效。

6.专业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不浓厚

文化熏陶是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手段。然而,许多高职院校还仅仅将其重要性挂在嘴边,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还是安于现状,培养循规蹈矩、甘于平庸的一类学生。商科类专业学生应该是富有朝气、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中坚力量,如果缺乏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那当代大学生的协作精神、创业精神、创新精神将会大打折扣,势必影响到整体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二、完善高职院校商科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保障机制的对策

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的振兴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了保证商科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从多个方面建立有效的保障措施。

1.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

新时代的社会急需创新创业人才,商科类专业涵盖面广,从工商管理、经济贸易、财务会计到商务英语、金融、文化教育等多个专业,商科类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以能力为本位,学训合一的培养模式。俗话说,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才是商科类专业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

2.确定适合商科类专业的培养目标

商科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侧重在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知识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具体而言,就是为了适应社会竞争的需要,要强化学生创新思维训练,重视其个性发展,注重其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从政府、学校、企业三个方面的需求出发,共同确定商科类专业的培养目标。

3.调控好商科类专业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

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项复杂的教育实践活动。为适应人才市场的不断变化,高职院校商科类专业要进行广泛的市场结构调研,合理分析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和企业的引导作用,协调好政府、企业、学校三者的关系,吸引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用发展的眼光来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扩大创业实践能力课程,增加特色专业课程,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和调整专业结构。

4.建设好富有商科类专业特色的实习实训基地

商科类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要本着多元化建设主体的原则,紧密联系企业,积极探索校内校外产学研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争取建设资金和人才支撑,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企业和政府资源,建设富有区域高职特色的商科类实习实训基地,将实践教学、生产和培训相结合,培养职业素质好、专业创新技能强的人才。

5.打造高素质的双师队伍,加强创新型教师的选拔和培养

当前社会,高职院校教师肩负着培养创新技能人才和推进改革创新的多重任务。双师教师队伍的质量和数量严重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政府、企业、学校要加强创新型教师的选拔和培养,多为高职教师搭建学习平台,积极创设条件,鼓励高职院校教师勤于学习,勇于探索,增强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服务经济社会建设的能力。

6.营造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

国外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证明:文化熏陶对创新创业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高职院校要培育有助于创新活动的文化精神,包括宽容精神、竞争意识、团队和合作、诚实守信、公正平等、恪守创新等精神以及专心致志的敬业精神;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人际文化氛围;高职院校要营造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建设布局优美的环境和良好的硬件设施,全方位营造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

7.促进校企合作法规的完善和实施

政府应该出台政策和法规,在扶持校企合作发展中应发挥引导、保护和监督作用,要制定有效措施保护企业和学校利益,鼓励学校和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充满活力的办学体制和育人机制。比如,20__年2月1日正式实施的《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实施办法》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解决方案和措施。宁波的职业教育发展成果与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8.构建鼓励创新的人才考核制度,建立商科类专业多元化评价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__-2020年)》提出要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要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高职院校要制定适用于高职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评价体系,针对商科类专业的专业特色,强化对实践能力的考察,同时,做好监督、调整和反馈信息,促进商科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并高效运行。

【人才培养方案】相关文章:

人才培养工作方案范文篇4

学校自一九九二年一月四日实施拔尖人才重点培养计划以来,我校青年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青年学科带头人脱颖而出。为进一步加大拔尖人才选拔培养力度,根据《东北林业大学名师英才工程实施方案》精神,结合我校“十·五”期间教师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学校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决定在“十·五”期间继续实施拔尖人才重点培养计划。现就选拔培养拔尖人才工作重新规定如下:

一、培养目标

学校通过拔尖人才重点培养计划的实施,力争用5年的时间选拔出80名左右年轻的优秀人才作为“拔尖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和扶持,经过几年的努力,使学校重点建设的各学科领域都有一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并且使他们都成为本学科领域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从而保证我校重点建设的各个学科能始终保持国内领先地位。

二、选拔条件

1.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严谨求实、科学民主的治学作风。

2.团结容人,有与同代人及隔代人合作共事的品格和献身教育、献身科学的无私奉献精神。

3.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学术思想活跃,勇于开拓创新,善于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

4.掌握两门外语,其中一门能熟练地进行学术交流。

5.能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从事教学活动。

6.具有博士学位,职称为副高职以上。

7.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

8.在具备上述各项条件的同时,还须具备以下任意两条:

⑴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自然科学、发明创造、教学成果)三等奖以上1项或省部级二等奖以上1项或省部级三等奖2项。以上各奖均应是获得证书并在课题中承担主要任务者。

⑵近5年独立撰写并正式出版有学术价值的专著或主编过由专业指导委员会批准出版的本学科全国统编教材1部。

⑶近5年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篇;或在国内本学科领域最具权威的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5篇以上;或所发表的论文有一篇被sci收录,有3篇被ei收录的。以上所发表的论文要求本人必须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

⑷在国际学术机构担任职务;或在国内一级学会担任理事以上职务者。

⑸已经或正在使用双语进行教学者。

⑹近5年是国家级科研项目或国家及省部级各类科研基金项目的主持人,其个人独立支配的科研经费在10万元以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科研项目,个人独立支配的科研经费在5万元以上者。

⑺在科技开发和科技成果推广中成绩显著,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做出突出贡献并被国内同行一致认可者。

三、选拔程序

选拔拔尖人才必须按以下程序进行:

1.根据选拔条件,个人提出申请并填写《东北林业大学拔尖人才重点培养对象登记表》,学科或专业进行民主评议,然后由所在学院按照条件要求组织专家进行初评。

2.各学院经过初评产生的候选人要向学校人事与专家工作处提供《东北林业大学拔尖人才重点培养对象登记表》、代表其学术水平的论文、著作以及鉴定证书、获奖证书、课题立项说明书等有关佐证材料。

3.学校组织专家进行会议评审。候选人在规定时间按规定要求要向评审专家汇报个人学习经历、工作业绩以及科研等情况,并阐明自己近3年的学术计划。同时还要回答评审专家的提问。

4.评审会专家评议讨论并投票表决。

5.学校对专家评审通过的人选进行公示。

6.学校批准公布。

四、选拔范围

拔尖人才选拔的范围包括学校规划确定的所有学科和专业。同时,学校特别鼓励教学科研人员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以及边缘学科领域里寻找新的生长点。凡近年来在一些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领域内有较为深入研究的教学科研人员符合上述选拔条件的,也可以按程序申报。

五、支撑条件与组织管理

1.为确保此项计划的顺利推进,学校将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东北林业大学名师英才工程领导小组”负责抓这项工作,由下设在人事与专家工作处的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

2.学校为确定的拔尖人才提供如下支持条件:

(1)为每位拔尖人才配备一台笔记本电脑。

(2)拔尖人才每月享受特殊贡献津贴100元。

(3)学校每年为拔尖人才提供1~2次参加国内重要学术会议的差旅费用。

(4)每年为拔尖人才提供500元书报资料费补贴。

(5)为每一位拔尖人才指定一名导师。

(6)对拔尖人才工作、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学校优先予以考虑解决。

3.对拔尖人才的任务要求:

拔尖人才不仅要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而且还必须完成下列科研任务:

⑴每年必须在东北林业大学中文学术期刊目录a类所规定的杂志中发表一篇学术论文或在国外著名学术期刊中发表论文1篇。上述发表的论文要求均应为第一作者,且必须是以东北林业大学名义发表的。

(2)3年内必须申请获得一项省部级科研项目,且本人必须为第一主持人,个人可独立支配科研经费在10万元以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科研经费在5万元以上者。

(3)5年内必须出版一部高水平的学术专著;或获得一项省部级科技奖励。

4.学校的拔尖人才实行动态管理。每年进行一次考核,两年进行一次评估。完不成规定任务指标,经评估低于三分之二票数者,将取消拔尖人才重点培养资格,不再享受拔尖人才各种优惠政策。

5.拔尖人才在下面情况下将不再作为重点培养对象继续培养:

(1)经民主推选并经组织批准为学科带头人;

(2)年龄满45周岁;

(3)有严重的学术腐败问题和学术制假者;

(4)由于种种原因不宜作为拔尖人才继续进行培养者。

6.实施拔尖人才重点培养计划是我校在新世纪之初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的重大举措。各个学院要高度重视,千方百计为他们的成长创造宽松、自由、和谐的工作环境,并且要注意给他们压担子,让他们积极参加所在学科重大科研项目,安排他们到一些重要岗位上去锻炼,以增长他们的才干,培养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还要积极为他们出国考察、访问及参加各种国内外学术交流创造条件,特别是要积极推荐他们到有关学术团体中担任职务,提高他们在国内的知名度。

人才培养工作方案范文篇5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变革,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壮大,大学的功能得以扩展和延伸。但不变的是,大学始终围绕着人才培养这个根本任务,致力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无论提升科研水平、发展研究生教育,还是拓展社会服务多么重要,本科教育始终是研究型大学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应定位于:为高端人才的成长奠定基础。成人教育和成才教育是本科教育阶段的两个基本任务,研究型大学需基于高端人才应具有的素质和能力,在对学生实施成才教育的同时,更加关注对学生进行成人的教育。武汉大学将以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作为基本的办学理念,努力打造世界一流本科教育,深入推动教学内涵建设和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以期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拔尖创新人才。

一、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使命的回归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大学功能不断拓展的新形势下,再次强调大学人才培养的基本职能,既是对大学传统的坚守和弘扬,也是基于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学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从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看,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最初使命,也是大学承担的根本任务。在大学建立研究所、实验室,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到学术知识的创新过程之中,有利于培养出具有创新性的学术人才。在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职能的同时,强调大学应该肩负的服务社会功能,则拉近了大学与社会的距离,增强了大学培养的人才的社会属性和社会适应性。尽管大学的职责和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地扩展,但大学的根本任务依然是培养人才。大学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一个学术共同体。没有大学生的机构,就不能称其为大学。凡是有大学生要教育培养的地方,都必须把高质量的教学工作作为基本的要求。因此,无论大学如何发展,无论社会对大学有什么期待,只要有学生需要培养,人才培养就是大学的根本任务。

二、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定位

办学定位是指大学为明确自身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和格局的位置,理性把握自身角色和使命,确定服务面向、发展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前瞻性战略思考和规划活动。一方面,办学定位体现了大学的基本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是大学历史传统的延续和传承;另一方面,办学定位对大学的办学行为和未来发展具有统领作用,它必将引导大学的改革和发展方向。我国对高校的分类有多种标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大学,其本科教育的定位理应不同。按科研含量和学术水平来说,大学分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按学科的综合性程度来说,大学分单科性院校、多科性院校和综合性大学;按人才培养的层次来说,大学分专科院校、本科院校、具有硕士或博士授予权的大学等。按本科人才培养的规格来说,大学有应用型本科教育和学术型本科教育之分。而且,同一类型或者同一学校在不同历史时期,其本科教育的定位也可能不同。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大批专门人才,因而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我国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定位也是培养专门人才。

三、武汉大学本科教育改革基本设想

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世界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武汉大学将以“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作为基本的办学理念,努力打造世界一流本科教育,深入推动教学内涵建设和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以期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拔尖创新人才。作为一所学科齐全、科研实力雄厚、面向国际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武汉大学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致力于培养具有坚定的民族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开阔的国际视野、人格健全、知识宽厚、能力突出的拔尖创新人才。

课程教学是本科人才培养的主渠道。采用什么样的课程体系来组织教学,直接影响和决定着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只有经过精心设计,符合知识内在逻辑与学生发展需要,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吻合的课程体系,才是较为科学和完善的课程体系。因此,大学究竟应该构建什么样的课程结构,应该开设哪些课程,课程的教学内容如何确定,以及怎么处理前继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关系,是大学教师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师德师风、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是促进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好教师的言传身教、为人为学,对处于成长期的青年学生来说,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好的教师能够带领学生在求知的道路上不断进取,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指导学生正确选择专业、课程,并帮助学生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因此,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应以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素质为核心,通过开展一系列教师教学培训和专业发展工作,引导每一位教师成为懂教育的学者,不仅学问做得好,教学水平也很高,既做学问家,又做学问教育家。

大学是一个学术性组织,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传承创新文化等多项职能。如何认识和落实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如何引导教师积极投入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何营造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如何发挥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如何推进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结合,如何促成有效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建立和运行等等,都是高等教育管理者应该思考的重要内容。大学应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断创新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为深入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提供政策保障。

人才培养工作方案范文篇6

为进一步深化我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此项工作于20__年11月启动,前后历时十个多月,现已修订完成并发布,将于20__-2021学年第一学期在20__级开始实施。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组织教学活动、实施教学管理和审核学生毕业资格的主要依据。在全面总结20__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主要体现如下特点:

一是突出专业分类建设。根据我校专业特点,新版方案在人才培养总体分为教师教育类和非教师教育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专业类型细分为基础类、应用类和艺体类,为各专业明确办学定位,利用好现有办学资源,设计好人才培养路径,服务好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二是明确专业核心课程。针对08方案对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不足、专业核心课程界定模糊的弊端,新版方案修订要求各专业综合考虑学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社会需要、学科专业发展特点等因素,明确本专业培养人才的核心能力,进而确定本专业的核心课程;明确专业核心课程,加强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学生今后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知识与能力基础。

三是加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本次的方案修订中,明确要求各专业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比重,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把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此外,还允许各专业根据本专业教育教学特点增设创新学分,鼓励学生通过科学研究等方式获得该学分。

据了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是学校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学校高度重视此次方案修订工作,校党委书记顾家山、校长王伦多次提出具体要求和指导意见,分管副校长李进华全程参与、直接指导,相关部门、各学院积极组织开展修订工作,期间召开相关会议10余次,其中包括为期两天的新版方案集体评审论证会。方案修订遵循“系统设计、分类指导、强化实践、突出能力”的总体要求,充分体现了我校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深化人文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新人才培养方案的全面实施,标志着我校人才培养将立足于一个新的平台,为我校着力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人才培养工作方案范文篇7

⑴建立“动态化”调整机制,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①深入“行企校”调研,对比分析企业岗位需求与学生基础。

根据品牌与类型差异,遴选岳阳申湘别克、上海大众、上海通用等9家企业,深入调研不同品牌、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面向的汽车服务企业相同岗位、不同岗位对人才的需要的差异。深入各职业院校调研,客观的分析学生学习经历与知识结构,依据职业成长规律,对各岗位进行筛选、排序,确定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中职层次的专业定位。

②组建“高水准”团队,建立适应专业动态发展的调整机制。

深化湘北汽车城、岳阳申湘汽车集团、华君汽车销售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的深度合作,优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机制,聘请岳阳市汽车维修办公室主任陈亮为主任委员,岳阳申湘技术总监陈东文、湘北汽车城副总经理刘俊、岳阳职业技术学院陈红阳副教授为副主任委员,完善《专业设置与调整管理办法》等专业指导委员会工作制度,形成动态调整机制。

③融入“高精尖”标准,建立适应专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专业培养定位与企业人才需求,结合汽车产业出现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新设备、新岗位的发展,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在专业建设理事会的指导下,动态调整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方案既相对稳定,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形成专业特色。

⑵以“订单班”建设为主导,创新专业人才培养平台

在巩固现有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完善合作机制,开辟“众泰班”、“华君班”、“顺通班”、“湘北班”、“申湘班”5个订单培养班,订单比例逐步达到85%以上。以订单培养为主导,创新专业人才培养平台,实现培养方案共订、培养过程共管、师资队伍共培、课程资源共建。

⑶以“校中厂”、“厂中校”建设为主体,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①“校中厂”培养模式

专业教研室制定学生课堂、课间实训计划,安排学生进入“校中厂”进行实践,实行企业化管理,目标考核,以实际生产任务的要求进行实训教学,每周不低于60人/次,每年不低于3000人/次。

②“厂中校”培养模式

联合岳阳市和华容县汽车维修及服务企业,建设产学合作联盟,联盟内企业资源共享,学生可以到联盟内企业进行实习实训,教师可以去联盟内企业挂职锻炼,为企业进行技术服务,联盟内企业的技术人员可以到学校来指导实训教学,通过将教学带入企业,建设“厂中校”,更进一步扩展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途径。

③“校中厂、厂中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深化校企合作,依托“校中厂”和“厂中校”校内外实训基地,校企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课程与教学资源,共同组织教学,共同评价学生,实现“四个有效对接”(厂长主任对接、教师技师对接、学生员工对接、车间工厂对接)的目标。根据企业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企业急需的人才,创新了”校中厂、厂中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⑷工学交替的学习模式,强化生产性实训与顶岗实习。

建立以教学校长为组长,教务处、德育处、就业处、实训处、专业教研组以及全体专业教师共同参与的生产性实训与顶岗实习管理领导小组。明确领导小组职责、实训处就业处职责、教务处及专业教研组职责、实习指导老师的职责,制定相关管理制度。

借助上海通用汽车公司售后服务体系,借鉴ASEP项目的管理与运作模式的先进经验,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把职业活动全过程贯穿于学生培养各环节中。根据培养目标,按照企业的需求,打破原有的学期界限,实行“小学期”制,将传统的3个学年6个学期,改为4个阶段8个学期,学生通过校内外各两个阶段学习,实现以校内一体化项目课程教学和校外岗位体验,凸显顶岗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特色,保证真正意义上的工学交替,完成由“初级工”到“中级工”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工作方案范文篇8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1人才培养模式概况

计算机专业具有实践性强、技术发展迅速、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大、与具体应用结合紧密等特点,需要有不断的创新来开展新技术的研发并推进新技术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应用[1].同时,解决相关问题需要整合计算机专业中信息技术、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等分支学科,并对其多元知识点进行融合[2].因此,计算机专业尤其需要也特别适合开展科技创新教育。

培养计算机专业科技创新人才,需要深入了解计算机专业的特殊性,建立与之相符的教育教学观念。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建立一套合适的课程教学体系,并将各个学科及课程的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尤其注重教学实践,并结合计算机科技竞赛及各个层级的科研项目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3].

2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

2.1基于科技竞赛的计算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

鼓励科技创新与注重教学实践的初衷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为此教学实践的改革刻不容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考虑适当增加教学实践的课时,从而提升学生参与项目的积极性。针对计算机学科的前沿知识,及社会领域的棘手问题、热点问题等皆可引导学生分层次逐步介入到关联的课程实践、大学生创新课题、毕业设计中来。不再以唯成绩论的单一方式进行考核,从而实现对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

计算机专业的特殊性注定其科研与教学目标的实现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这使得计算机课程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我院以计算机竞赛为依托,增强了参与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学校对相关计算机实践平台的规划与建设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形成了多个涉及重要课题的实验室,这便于将计算机学科的多元知识点结合起来开展开放式实验,从而提高研究性、综合性、设计性等实验在实践教学中比重。在面向对象的JAVA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算法分析与设计等相关课程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我院将教学实践改革的目标定位于结果的演示、数据的验证及更高层次的设计性与创新性结合的综合性实验,这些工作将有助于参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计算机科技竞赛为依托,根据教学大纲及科技创新的`成果对计算机专业的相关课程设计进行了教学改革,并结合计算机仿真及软件设计等竞赛的特点进行选题,使得课程设计的题目更具实用性。为此,课程实践对学生的要求也更具针对性,要求学生依次完成课程选题、解决方案与架构的设计、程序编写、配置、软件测试、撰写课程实践报告等步骤,并依据软件工程的标准,形成一套以国家标准为基准的文档。让学生全过程参与到科研项目中来,明确自身职责,并有效地培养其科技创新、软件方案设计、实践动手等方面的能力,从而为我院储备计算机科技创新人才资源。除此之外,在积极引入科研项目的同时也要落实将科研成果与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教学实践有机结合,以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思想转变。

2.2多元知识点融合的实践教学

大学生的科研能力需要以计算机专业知识为依托,通过不断的积累,从而在某个领域保持优势,并融合各个课程的多元知识点来实现创新突破。由于计算机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所以在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方面,我院不仅重视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而且关注交叉学科、前导课程、后续课程、多元知识点的融会。在平时教学中,应及时了解计算机专业各二级学科的发展方向,并把各二级学科的相关知识点融入到教学实践中来,从而培养学生对前沿理论与先进技术的研究能力。深入了解计算机专业各课程间的关联性,明确主要课程的关联性教学规则,从而使得各课程多元知识点融合,这样有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为此,改进了计算机学科主干课程的教学大纲,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操作系统等课程的理论学习完成后,皆开设了16课时左右的相关上机实践与课程设计。目标是加强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相关学科与课程多元知识点的综合运用。

如:在JAVA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软法算法分析与设计的教学中,就融合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知识、算法理论与思想的知识,在实践教学中应向学生介绍这些知识点涉及的课程及其相关性等[4].同时,依据多年来各类科技竞赛的情况,在计算机相关主干课程的课程设计选题中,我们有目的的挑选其中难度适宜的作为课程设计的可选题目,逐步加强对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如此,将之与计算机科技竞赛进行关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其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最终实现了教学相长的目标。

2.3构建计算机专业科技竞赛体系

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并根据计算机专业的特点,课题组从国家级、省级的计算机专业竞赛中层层筛选出了一批适合我校特点的竞赛项目,并通过多年的积累,构建了一套具有我校特色的计算机专业科技竞赛体系。当前,我院计算机竞赛体系分为四个层级,涉及校级选拔赛、选拔后的集中培训、湖南省组织的省级比赛、全国性质的比赛。相关竞赛项目包括:全国计算机仿真大赛、ACM、全国软件设计与研发大赛、蓝桥杯、挑战杯、毕瘅杯等。每个大赛的侧重点有所差异,但宏观上囊括了计算机专业课程的重要知识点[5].

2.4组建计算机专业科技竞赛选拔和激励机制

学院鼓励和组织本院学生积极参与各类计算机相关竞赛,并从选拔、培训、竞赛等各个环节给予支持与监督,从而形成了良好的计算机相关竞赛选拔制度与激励机制,并通过多届不同类型的竞赛积累了丰富的指导经验,最终制定出一套竞赛相关的准则与指导方法。

1)制定选拔公平与优化组合的准则

计算机专业相关竞赛面向全院学生进行公开选拔,而选拔的依据涉及基础知识、专业知识、逻辑能力、问题分析与设计能力、团队协同能力、领导组织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详见图1.初步择优选出综合能力较为突出的学生,并进行相关测评,尤其关注入选学生的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及团队协同能力。此后,通过评测的学生将进入复赛,并将入围学生分成多个项目团队,依据计算机竞赛的规则进行模拟比赛,并邀请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评审,对每个团队表现给予综合评分,依据综合成绩,评选出成绩优异的团队代表学校参加各个级别的竞赛。

参赛队伍的学生构成遵循双向选择、优化组合的原则。由于计算机竞赛常以团队为单位,学生在团队中要各司其职,在此之上,更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因此,学生如何组合就变得至关重要了。一般而言,项目团队有一个组长,组长主要负责项目小组的全局协调与解决方案的掌控,为此,要求组长需具备优异的组织协调能力与沟通能力,除此之外,团队中至少需要一名职责类似于核心程序员的成员,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关键技术及实施方案的解决。最后,文档的编写和整理及归档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步骤,这就要求项目组成员必须具备较好的文字表述能力。从学校长远发展来看,竞赛的梯队建设问题也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有时为了达到人员组合的最优化,需要对新老队员进行交叉组合,既可发挥老队员的比赛经验优势,也及时锻炼了新队员。

2)建立科学、规范的竞赛培训辅导机制

竞赛前的培训辅导工作是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保证,我们对每一项赛事都制定周密的计划与安排。在训练方法方面,侧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在选题与解决方案的制定方面给予学生较大的自由空间,鼓励学生积极发挥创造力与想象力;在培训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如:讲解算法、框架、原理等,而具体的系统解决方案、关键技术路线、算法设计及编码全由学生分工协作来完成,侧重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对多元知识点的综合应用能力等。

实践证明,科学规范的赛前培训辅导,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及意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竞赛过程中,指导老师主要从宏观上对技术路线与解决方案进行指导,对项目进度和文档的规范进行把控。例如在蓝桥杯中,由指导教师与参赛队员共同商定一个选题,而后由参赛队员完成软件整体方案的规划、技术路线、程序编码、相关文档编写等,指导老师依据进度安排,进行阶段性临界点检查,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提出改进意见,并在最后阶段检查程序及文档质量。

2.5科技创新团队及实习基地的建立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集合社会及学校等多方面资源的支持与鼓励,是个持续的过程。在各方资源允许的情形下,实习基地的建立是必要的,此外,仍需明确发展的方向,并建立可持续性的研发梯队。为此,我们在争团队建设方面及争取社会资源支持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企业与学院采取了院企合作的新模式,成立了多个大学生科技创新校外孵化基地。企业方依据业务需求,组织学生团队参与项目的研发工作,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除此之外,依托指导教师主持或参与的各类国家级、省级、厅级、横向项目及大学生创新项目等学生基金项目为基础,在院内建立创新实习基地并配备相应的项目团队,其目的是建立可持续的、递进式的科研体系和科研团队。

由于项目的分类导致科技竞赛侧重点的差异,学校每年从学生中层层筛选出具备科研潜质,并对科研项目有认同感与强烈兴趣的学生参与到指导教师的科学研究团队。通过指导教师的专业指导与培训,科研团队中的学生全过程参与到方案的解决、算法的设计、程序的编码、文档的编写、系统的测试等。这将提高项目的质量,并较好的控制项目进度的实施,也对学生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多元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在此基础之上,学生在参与科研项目的同时,也需注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专利,并反馈到教学实践上,从而发挥科研项目对教学的积极作用[6].

3结束语

我院以实施计算机科技创新与深化基于竞赛的实践教学为出发点,积极开拓校内外创新项目,并结合计算机科技竞赛的多元知识融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为社会培养一批计算机相关专业高档次的创新型、实践型人才。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样的教学改革研究将持续下去,推广到其他专业。

人才培养工作方案范文篇9

一、“订单培养”的本质内涵:定向合作培养

1“.委托培养”与“订单培养”。“委托培养”指用人单位根据自身人才需求情况委托院校培养相关技术人才,学员学成后回用人单位工作,用人单位根据院校情况给付一定数额的培训费。“委托培养”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是打破国家人才培养和就业安置“统招统分”体制的一项改革创新,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加强了院校与用人单位间的直接联系,实行对口培养、对口分配,解决了一批用人单位急需专门人才“分不去、用不上、留不住”的问题,相对弥补了学校办学经费不足的同时也挖掘了学校的办学潜力和办学效益。但“委托培养”仍属于招生就业制度创新范畴,用人单位只是支付一定的培训费用,承担部分人才培养成本,并不介入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双向选择”就业制度的实行,“委托培养”模式逐渐式微,而“订单培养”模式日渐兴起。“订单培养”是高职院校借鉴企业生产领域“订单生产”概念而提出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但它不仅是一张“用人数量”的预订单,更是对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实施、考核鉴定等整套人才培养模式的规定。“订单培养”包括六个基本特征:

(1)用人单位与学校签订用人及人才培养协议;

(2)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标准;

(3)双方优势资源互补共享,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4)用人单位提供实践岗位,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5)用人单位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估、认定;

(6)用人单位按照培养协议约定录用学生就业。可见,“委托培养”和“订单培养”都属于面向特定用人单位的“定向培养”,但在用人单位和院校关系上“,订单培养”是双方深入到培养过程的“合作培养”,双方构成了“培养共同体”。可以说,“定向合作培养”是“订单培养”的本质内涵,它反映了我国人才培养模式从一般培养到定向培养,再到定向合作培养的发展逻辑。

2“.企业订单培养”与“行会订单培养”。既然明确了“订单培养”就是“定向合作培养”,那么“定向谁”“与谁合作”“采取什么样的合作形态”等问题就可以在逻辑上展开探讨。考虑到“订单培养”涉及三个基本主体——培养单位、用人单位和学生,那么可以进一步探讨:培养单位只能一所院校还是可以多所院校?用人单位只能一个企业还是可以一个行业相关的若干企业?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提出两种基本的“订单培养”类型“:企业订单培养”和“行会订单培养”。“企业订单培养”就是校企一对一单线合作培养,学生就业定向单一的企业(或某企业的特定岗位)。“行会订单培养”,广义上指由行业协会主导,组建多院校、多企业的校企合作联盟,定向培养行业人才;狭义上指一所院校借由行业协会的中介作用,与行业内的一批龙头或骨干企业合作定向培养实用人才,这批企业较好地代表了行业的特定领域,这既意味着学生就业能定向行业领域(或行业领域的一类岗位),但又不妨碍学生企业间双向选择。

二、“企业订单培养”的机制缺陷:绑定企业,三方诉求难平衡

1.全凭“企业订单”的风险。规模适度、持续稳定的“订单”是开展“订单培养”的先决条件。学校人才培养有其自身的规律和要求:一是考虑规模效益,一个“订单班”需要确保一个适度规模并保持相对稳定;二是考虑培养周期,培养期内培养目标既要明确又要保持相对稳定,且培养到期时人才应被批量录用;三是考虑教育专业化特点,学校投入“订单培养”的师资、课程、教材等诸多教学资源具有专用性,且需在多次循环中才能得以不断优化配置和提升效益。但是,在校企一对一的“企业订单培养”模式中,企业“下单”的依据是其自身的人才需求预期,而这又受企业经营发展状况的深刻影响。换句话说“,订单”的有效性和持续性取决于一个企业的经营发展状况。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受技术变革、同行竞争和相关宏观调控等的影响,经营状况不断变化,这就必然导致用人数量的随机性、用人周期的不确定性和用人标准的动态性。因此,随着企业经营发展状况的经常变化引起用人需求的快速变化,将不仅降低“订单培养”的有效性,从而有违企业“下单”的初衷;而且会导致“订单”的应急性、短期性和不可持续性,从而影响学校办学的稳定性和相关教学资源的长期效益。总之,将“订单”系于单一企业,不仅可能增加企业经营负担,而且会使企业的市场经营风险传导为学校稳定办学的风险。

2.绑定“企业就业”的困局。企业采取“订单培养”的目的在于:一是先于市场渠道抢先获取优质人才;二是避免市场招聘中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选错人、用错人以及入职适应期较长等问题;三是经过一段培养期,在心智上、文化上培养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忠诚度。因此,通过签订培养协议,期望将学生与企业“绑定”“互锁”,实现共赢,然而,实际上却可能得到一个事与愿违的尴尬局面。首先,培养协议的不同签订方式,意味着对学生的不同划分。如果采取“双向选择、自愿签约”的形式确定“订单班”,那么那些对自我期望比较高,敢于拼搏的优秀学生,往往并不甘于限定于一个企业,从而会放弃“订单培养”;相反,那些对自身前景相对缺乏信心,乐于安稳的普通学生却更乐于选择“订单培养”。但如果采取招生入学后直接整专业、整班“订单培养”,虽然锁定了优秀学生,但也锁定了大量相对平庸的学生,虽然通过后续的学习表现可以筛选出优秀学生,但由于他们是“被迫订单”的,因而违约的概率也会增加。其次,由于协议是事先签订的,会给学生提前锁定了就业的预期,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努力最小化的倾向,即只需使自己达到企业录用的基本条件即可,反而使得部分优质学生相对平庸化。如果录用条件定得过高,会降低整体录用率,从而降低“企业订单”的吸引力;而录用条件定得过低,不仅对优秀学生,对普通学生也将缺乏潜力激发,并最终录用更多的普通学生。再次,订单培养协议是个“弱协议”,在国家“双向选择”就业制度下,对学生的约束力较弱,优秀学生违约概率较高。即使不违约,优秀学生也未必愿意与企业签订长期就业协议,往往短暂就业后离职跳槽,“下单”企业难免落个“为他人作嫁衣”的结局。最后,绑定企业的培养协议是个“糟协议”。除上述提到的可能抑制学生潜力发挥之外,“订单培养”使学生知识、技能相对单一,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弱,限制了学生后续转岗或再择业的空间;对最终被拒绝录用的学生也是一个不小的打击,造成他们的挫败感;另外,企业万一因经营发展不利,导致违约“断单”将导致学校办学调整困难和学生就业危机。

3.仰仗“企业培养”的障碍。“订单培养”的关键在于“合作培养”,在于企业实质性地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包括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协同开发课程和教材,投入或开放共享用于实践教学的优质资源,安排胜任的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共同评价认定人才培养质量等。但在校企一对一的“企业订单培养”模式中,需要仰仗单一企业来完成“企业培养”的全部责任和任务,存在着很多的困难和障碍,最主要的有三个方面:动力不强、能力不足和资源不够。企业实质性参与“订单培养”过程动力不强的原因,正如上文所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因企业经营状况的不断变化,在用人需求上,具有用人数量的随机性、用人周期的不确定性和用人标准的动态性等特点,使得“订单培养”能不能真正契合企业的用人需求,会不会成为企业经营发展的额外负担等问题成为企业时隐时现的顾虑;二是“订单培养”很难真正或者全部锁定企业所需的优质人才,不是某种平庸化就是优秀人才流失到竞争对手那里,使得人力资本收益或下降或外溢,导致企业总体成本—收益不对等。企业实质性参与“订单培养”过程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对人才培养工作天生不熟悉,其主要的工作重心是生产经营,因此其从组织架构到工作运行,都是围绕生产经营展开的。即使如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其主要职责仅是招聘和简单岗前培训,对与学校合作的“订单培养”也缺乏全面的参与能力和全局的掌控能力。而学校对生产经营过程又天然不熟悉,导致学校和企业两种话语体系在沟通中面临很大障碍。因此,企业一方面由于精力有限和能力不足,又加上与学校深层次沟通的障碍,在“订单培养”过程中,企业总是处于被动中,参与合作培养也往往只能停留于浅层,或限于局部。此外,单一企业可用于“订单培养”的资源也非常有限,特别是中小企业,较大地影响了“订单培养”的'质量。总之“,企业订单培养”的核心是建立“有规模的校企直接合作培养共同体”,这对企业的要求非常高,从实践情况来看,除一部分中大型优质企业与优质高水平院校合作开展的“订单培养”取得较好成效外,大部分普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与普通院校实行的“订单培养”,往往形式大于实质内容,效果并不理想。

三、“行会订单培养”的机制优势:行会主导,宽领域定向,大合作培养

1.大订单优势:行会订单集合行业需求。“企业订单培养”模式中,受企业经营风险不确定性的影响,基于企业用人需求的“订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始终是个突出问题,且无法通过企业自身解决。行业人才需求相对企业人才需求,不仅规模更大,也更稳定、可持续,即使变化也更平缓温和。因此,基于行业人才需求而成的人才培养“大订单”,将更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的规律和特点。行业协会作为中介组织,是政府、企业和学校间相互连接的桥梁和纽带,除了是企业的指导者、约束者,还可以是职业教育政策的宣传者和建议者、校企合作的推动者和职业院校的服务者。因此,由行业协会主导开展行业人才的“大订单”培养,具有先天的优势。

2.宽定向优势:学生就业定向行业领域。相对于学生“绑定”企业给双方带来的不利与尴尬“,行会订单培养”基于行业需求的“定向培养”,将学生“绑定”行业,但又不妨碍学生与行业内企业“双向选择”就业。对学生而言,选了专业就意味着定了行业,因而定向行业培养不仅不违背其意愿,反而更好地体现和满足了其意愿;因为就业时需要和参与合作培养的企业进行双向选择,就学期间自然会尽最大努力学习好、表现好,有利于激发潜能;同时由于不限于一个企业、一个岗位,学生的知识基础更宽、能力素质更综合,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强,最后“双向选择”获得的工作的收入待遇和发展空间也将更好。对于企业而言,由行业协会牵头“订单培养”,且多企业参与合作培养,所以培养成本得以分担,但了解掌握学生的信息、吸引和获取优秀学生的机会是对等的,从而在成本下降的同时,成本—收益更加匹配。

3.大合作优势:行会主导构筑培养联盟。在“企业订单培养”中,因企业的主动性不够或能力不足等因素,校企“合作培养”总体效果不尽如如意。在“行会订单培养”中,行业协会利用其独特的身份,在政府、企业和学校中能更好地发挥利益协调和资源整合的作用,构筑起一个目标一致、多方联动、运行顺畅的人才培养合作联盟。在“订单”的签订关系上,行业协会与学校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同时与会员企业达成委托协议,形成三方多边协议。行业协会作为中介,既是人才需求者,向学校“下单”提出人才需求,又是人才供给者,向企业提供订单学生。在“订单班”组建上,行业协会按与学校的协议从会员企业中组成订单企业库,收集企业的订单需求计划之后反馈给学校,学校按照协议挑选学生组成订单班。在培养环节上,学校为订单班制订基础理论课的课程教学标准,并负责实施教学;行业协会按照行业发展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及相关实践实训课程的教学标准和教学方案,组织企业按要求提供实践实训课程的教学和实训场所及岗位。基于行会自身的职能特点,行会能够更好地根据市场和行业的动态变化建立人才培养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修正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引导企业发展,纠正人才需求的方向。在考核录用上,学校、企业和行会联合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合格者颁发结业证书,并遵循“双向选择”的原则,根据订单需求计划将学生分配给订单企业。总之,在行会主导下,有了行会对企业的约束和对行业的长期把握,以及行会强大的利益协调和资源整合能力,能较好地实现学校、学生、企业和行会四方的各自利益诉求,达到共赢。

人才培养工作方案范文篇10

学生组织是学校管理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组织活动是培养、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为规范本校区各级各类学生组织并指导其开展有益有效的活动,特制定本方案。

1、学校各级各类学生组织

(1)学生会组织:学生会是在学校校委会领导下的学生组织,是学校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我校学生会主要职责是密切配合学校中心工作,组织学生开展思想教育活动、学习活动、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维护校规校纪,倡导良好的校风、学风,促进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团结和沟通,协助学校建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和整洁优雅的学习、生活环境。

我校学生会是一个系统组织,esl年级、高一年级、高二年级、高三年级设立年级学生会,留学生设立留学生学生会,学校设立学生会联合会。

(2)共青团组织:共青团组织是在学校党支部领导下的先进青年学生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要求进步、锻炼思想、磨练意志的学校。我校共青团组织的主要职责是:贯彻共青团工作的指导思想,执行上级团组织的决议,实现共青团组织的各项任务(引导教育青年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进行爱国爱校教育,发展进步青年加入共青团组织);了解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态和青年工作情况,为学校有关工作的方针、政策、决策提供依据。

学校成立共青团委员会,esl年级、高一年级、高二年级、高三年级各年级成立团总支,各班成立团支部。

(3)其他学生组织:学校提倡、支持和引导学生成立其他各类群团组织,以丰富广大同学的学习生活和业余文化生活,如各类俱乐部、读书会、论坛等。这些组织的上级管理部门是总领事处、教务处或学校指定的其他部门。

2、学生组织的建立与换届制度

(1)各级各类组织必须制定本组织的章程(共青团组织执行(中国共青团章程)),章程拟定后须报校委会或其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活动。

(2)学生会、共青团组织为学校的法定组织,其他学生组织建立时,申办者须向其上级管理部门提交组建申请、组织章程(草案)、组织计划,经管理部门研究批准后公告成立。

(3)各级各类组织一经建立,要严格执行本组织章程,制定阶段工作计划、建立工作制度和规章等,定期向管理本组织的部门汇报工作。

(4)学生会、团组织严格按照各自的章程进行换届选举,学生会联合会干部和学校团委干部换届都在每年的5月底完成(新一届学生会联合会干部和学校团委干部在9月份开学初宣誓就职,每届干部的职责履行至学年末);各年级学生会干部换届在每年的9月底完成。

其他学生组织如需换届,按本组织的章程执行,如决定解散本组织,应向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管理部门评估、审计后发文公告解散。

(5)学生会干部经批准后颁发聘书(学生会联合会干部由学校颁发聘书、年级学生会干部由总领事处颁发聘书、班干部由各年级颁发聘书),学生干部任期满后按程序颁发荣誉证书。

3、学生干部选拔的条件

学校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选拔各级学生干部,学生干部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1)诚实守信,正气大气,有理想,有道德;

(2)热爱学校,关心集体,有团队合作意识;

(3)遵纪守法,以身作则,能起模范带头作用;

(4)学习态度端正,学习刻苦勤奋,成绩良好;

(5)尊师敬友,有较强的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

违纪学生在受处分期间不能担任学生干部;学生干部任职期间违纪受到处分,将被撤销干部资格。

4、学生干部的选用程序

(1)学生会联合会干部竞选产生,其基本程序是:学校公示岗位、自荐、中外教师以及上届学生会干部推荐、确定候选人、公示竞选人资料及工作成绩、候选人竞选演说、投票选举、校委会研究、公示结果征求意见、发文公告、任命。

年级学生会干部换届参照本程序执行。

(2)共青团组织干部按照团的章程,经团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经校党支部通过,报上级团组织批准后,发文公告。

(3)其他学生组织干部,按照该组织章程执行,干部任免由总领事处、教务处或其主管部门发文公告。

(4)班委会干部由领事负责组织评选,由年级主任批准并发文公告。

(5)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对学生干部进行考核,对其工作进行评估;学生干部任期内违纪受到处分,按照程序撤销学生干部资格。

5、学生干部的培训

学生干部(含团组织干部)培训在校委会的直接领导下,由总领事处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每学期开学初组织集中培训一次,平时不定期组织岗位培训和提高培训。

集中培训主要是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工作艺术等方面的培训。每次集中培训前总领事处要提前做好计划,安排好具体时间,指定具体培训地点。培训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采取集中学习指导和分组讨论的形式,通过听报告、讨论、辩论、写论文、交流等方式,不断提高培训效果;培训结束后,每人上交一份培训小结。

岗位培训和提高培训主要是针对各干部岗位职责、职能和工作现状,由学生组织的主管部门对其进行的相应培训,可以通过学习、讨论、交流、考核、评估等方式进行。

6、学生组织及其个人档案

(1)所有学生组织材料(审批材料、章程、制度等)、计划、活动记录、会议记录、总结、培训记录等在总领事处或教务处建立档案。

(2)学生干部档案材料(个人简历、竞选材料、工作考核材料等),在总领事处建立档案,并保持其连续性,学年末转入学校档案室的学生个人档案(复印件)

7、学生干部的表彰

(1)学生干部工作经历写入个人成长记录中学生的领袖学分。

(2)圆满完成本职工作者,学校为其写申报大学的推荐信。

(3)工作成绩突出者,集团或学校给予报道、表彰,并向盛市推荐为优秀学生干部。

(4)其他表彰。

人才培养工作方案范文篇11

根据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开展20__年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通知》(内教高函﹝20__﹞8号)精神和内蒙古自治区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专家委员会《关于20__年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时间安排的通知》(内高职评估[20__]1号)工作部署,20__年12月3日至5日,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将组织评估专家对我院人才培养工作进行实地评估。为做好迎评促建工作,根据20__年5月28日院长办公会议研究,特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本次评估是对我院以教学工作为中心的人才培养工作全方位、全过程的综合性评估,将有利于加强学院的内涵建设,深化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院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为了更好地做好本次迎评工作,请各部门高度重视本次评估工作,认真组织学习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__〕16号)和关于印发《内蒙古自治区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总体规划(试行)》和《内蒙古自治区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内教高字〔20__〕5号)等相关文件精神,准确理解开展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重要意义,掌握实质内涵。

二、组织机构

为了确保评估工作顺利进行,学院成立了迎评促建工作领导小组和迎评促建办公室及6个工作组,全面负责组织、指挥、协调、实施学院迎评促建各项工作。

(一)学院迎评促建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董广斌、张美清

副组长:__

郝俊(常务)

成员:闫永官、单飞、张、靖、李文博、王学民、李忠、王毅、徐利明、任文柱、刘文广、刘建林、焦淑娟、项海涛、云文涛、袁广、王金旺、刘敏丽、张茂林、李颖、王利平、盛非、郑云宏、韩秉科、敖道、旭日、陈金霞、李青禄、王力森、陈海迟

(二)迎评促建办公室(以下简称“评建办”)

主任:郝俊(兼)

副主任:闫永官、李文博(常务)

成员:马文娟、马占丽、刘海霞

主要职责:

1、负责全院迎评工作的具体实施。

2、负责评估材料的撰写、收集、整理工作(包括电子文档)。

3、负责评建办纸质材料的印刷、组卷和归档工作,保证评估专家的查阅。

4、负责评估相关材料在学院评建专题网上公示工作。

(三)6个工作组

1、专业建设组

责任领导:郝俊

组长:李文博

成员:袁广、王金旺、刘敏丽、张茂林、李颖、王利平

主要职责:

(1)负责督促检查各系所开展的专业剖析比赛并组织安排学院专业剖析大赛活动。

(2)确定评估期间重点剖析专业,并负责向专家提供所剖析专业的相关材料。

(3)负责与专家组沟通协商,组织安排专业剖析的相关事宜。

2、课程建设组

责任领导:郝俊

组长:马占丽

成员:袁广、王金旺、刘敏丽、张茂林、李颖、王利平、盛非、郑云宏、敖道

主要职责:

(1)负责督促检查各系所开展的说课比赛并组织安排学院说课大赛活动。

(2)确定评估期间重点说课的类别和课程名称,并负责向专家提供说课的相关材料。

(3)负责与专家组沟通协商,组织安排专业说课的相关事宜。

3、学生素质教育组

责任领导:__

组长:徐利明

成员:周俊、项海涛

主要职责:

(1)对学生做好评估动员、宣传工作。

(2)强化学生遵守校规校纪及文明礼貌和行为规范意识。

(3)组织学生开展创建文明公寓、文明宿舍、文明教室等活动。

(4)负责学生早操、晚自习管理和评估期间学生校园行为规范管理,严格考勤、狠抓质量。

4、实践条件建设组

责任领导:郝和平

组长:刘海霞

成员:马占丽、袁广、王金旺、刘敏丽、张茂林、李颖、王利平、敖道

主要职责:

(1)负责督促检查校内实训设备的安装、调试、验收工作,并保证实践教学的开出率。

(2)负责检查校外实训基地教学运行情况保证学生实习质量。

(3)负责组织评估期间专家组校内外考察工作。

5、宣传组

责任领导:宝力达

组长:张靖

成员:王熔熔、项海涛

主要职责:

(1)设立学院评建专题网站,实时宣传报道评估相关活动,并负责评估期间的工作简报和迎评气氛营造工作。

(2)负责评估期间各类活动的摄影、摄像、录音等工作。

(3)负责宣传材料的设计、制作工作。

6、后勤保障组

责任领导:苏存珠

组长:刘文广

成员:金明祥、李冠文

主要职责:

(1)负责全院室内外卫生清理的组织实施和检查;

(2)负责评估期间水、电、暖等保障工作。

(3)保障学生食堂卫生安全,做好学生饭菜供应工作。

(4)做好车队所有车辆的检修和维护工作,保证评估期间车辆的使用。

三、工作安排

(一)请各部门组织广大教职工认真学习领会评估文件,特别是指标体系的有关内容,按照评估指标要求进行全面的自查自评工作,整理相关原始材料,做好有关工作。

(二)各系(部)组织所有专业进行专业剖析比赛活动,收集佐证材料,并撰写专业剖析报告。并于20__年9月1日前选拔推荐2个专业(新、老各1个)参加学院组织的院级大赛。

(三)各系(部)组织教师开展所设课程的说课比赛活动,收集课程相关佐证材料(包括教材、电子课件、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案、教师教学工作手册、课后作业、考核方式等与课程有关材料),并撰写说课提纲。每个专业于20__年9月1日前推荐2门课程(推荐时注意课程类别的分布)参加学院组织的院级说课大赛。

(四)请各有关部门务必于9月30日前完成部门佐证材料的整理、印刷和装订工作,并将材料电子版(纸质版请扫描成图片后编辑为word文档)提交学院评建办。

(五)学院评建办将对各部门迎评准备工作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对未能按时完成工作或完成质量较差的部门将予以全院通报。

(六)学院将于20__年10月10日前组织专家对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进行预评估,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意见。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各部门进一步丰富完善各项评估工作。

(七)20__年11月3日前将所有材料完善定稿后,由评建办将《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最新的原始数据、《学院自评报告》、《关键评估要素分析报告》《地区社会经济五年发展规划》、《学院发展规划》等评估相关材料在学院评建专题网上对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将评估资料登录及下载方式报送评估委员会秘书处,保证专家审阅。

(八)其它各项佐证材料需组卷归档,学院层面的材料由评建办收集整理保存,各部门材料由部门建档保存,保证评估期间随时调阅。

四、实施要求

(一)学院各部门要以本次评估为契机,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以评估工作带动学院各项工作的建设和发展,大力加强内涵建设,加大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要须充分调动全院教职工的积极性。要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广泛地评估宣传工作,把思想发动贯穿始终,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和积极性,听从指挥,遵守纪律,坚守岗位,坚定信心,圆满完成各项工作,实现各项预期目标。

(三)要强化评估工作的责任意识。各部门要做到责任到人,任务到人,细化和完善实施过程,确保评估工作的顺利进行。

【人才培养方案】相关文章:

人才培养工作方案范文篇12

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8所我国部分地方院校西安体育学院、延安大学、广州体育学院、四川师范大学、牡丹江师范学院、凯里学院、韩山师范学院、湖南文理学院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研究对象,对培养目标、课时比例、课程设置、专业方向、实践环节等进行统计对比分析。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查阅最近十年来各级教育相关文件及相关学术性论文,收集并且整合参考了八所高校(包括体育类专业院校、师范类院校、综合类院校)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及建设方面的有关资料。

(二)数据统计法。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要求,对各院校的课时比列、学分、实践等环节进行数据整理并分析。(三)逻辑分析法。通过对当前该8所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案的对比,结合当代社会市场对体育专业的需求等情况进行推理与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我国部分地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分析。通过分析可看出,这些高校将培养目标定位于体育教学、社会科研、社会体育咨询指导、经营开发管理等技能指导型人才,同时强调群众体育活动,对体育俱乐部的经营、管理、开发等原发性创业能力的培养也作了强调,但是却缺乏对大型赛事的组织管理人才的培养,在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中过多强调体育教育专业。

(二)我国部分地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时情况分析。可以看出:8所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案总学时平均为2691.9学时,总学分平均为173.1学分;对比可发现,在学时上除西安体育学院和凯里学院低于或高于《专业规范》的要求外,其他6所高校均在规范内上下起伏;在学分上凯里学院和湖南文理学院均高于规范中的要求,其余的则在规范值内。

(三)我国部分地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分析。经调查:发现,各地方性院校开办的主干课程相对类似,而专业性极强的主干课程缺相差很大,特别是学科课程,种类繁多,八所院校完全不同,这当中既有像体育社会学和社会体育学这种及其容易混淆的课程,也有像体育经济学与体育产业经济学、体育管理学、社会体育管理学这种上下位的课程,又有传统课程又有体育休闲娱乐导论、健康保健等新兴课程。

(四)我国部分地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专业方向设置分析。八所院校中只有四所院校将体育教学方向归入其专业方向当中。社会体育专业的办学方向要以市场做为主导,将体育、健身等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性和未来职业中的发展作为重要的依据,加快专业性建设,加强社会体育专业中现有的专业基础,更好的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而服务,作为培养人才的目标,社会化、大众化、专业化。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我国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似。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应该体现出各个学校的优势和特色,然而,通过对我国部分地方高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比较发现其培养方案雷同现象相当普遍,近60%的相似。2.必修课与选修课课时分配比例差距悬殊。研究表明该8所高校课程设置都是围绕“三大主干学科”和“五大主要课程”为主线,各学科相应课程设置及其比例、必修课与专修课或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比例等大多是从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拼接或移植过来的,课程课时分配不够合理。3.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践教学环节是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将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好地融合到实践中去,为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打下坚固的基础。

(二)建议

1.结合市场的需求类型培养专业类型的人才,打造优势社会体育专业品牌。各高校要做到“精”或“专”,在突破“专”长的基础上追求多能,并强调例如是培养“技能型”,还是“应用型”或“服务型”?与此同时加强各高校的交流,结合各校所处的地理优势,共同制定有利于发展、更具体的更合理的人才培养规格与目标。2.优化课程体系,制定合理、高效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扩大专业口径,体现个性培养,提高课程体系的灵活性。在课程内容上,加强知识与技能的整合,注重横向交叉与融合,促成知识、技能的系统性与整体性,办出1~2个有竞争力的特色方向。3.加大、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课时,拓宽、稳定实习基地。提高其互动性、实践效果的有效性,各高校应重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力求争取地方政府参与到社会体育专业教学中来,提高校政、校企体育行业之间的合作,建立一批相对稳定、市场宽的校外实习基地,打造地方社会体育品牌。

人才培养工作方案范文篇13

一、现代物流运输对现代包装设计的新要求

现代物流环境要求的商品包装应该具备一些新的特征来应对商品损耗率上的趋势。那么从商品所历经的各个环节来看,运输、仓储、库存、包装、搬运、装卸、配送、流通加工等环节都是不可避免的。在这个过程中,商品的外包装结构、外包装材料,形态、内包装材料、结构、形态,以及物理上的抗压、防碎、防潮、防堆积等等因素都可以成为包装设计所遇的新问题。现代包装设计的新要求有:

(一)外包装结构和材料新要求

对于包装材料的选择和使用,现代商品流通不同于过去的任何一个时期,它没有可参考性,不能为追求控制成本而选择不适合物流运输的材质。材质的选择应慎重,还应该注意外观的形状的特征,多件商品连包形态等。

(二)内包装结构和材料新要求

外包装的材质和形状是必须谨慎和考虑的,但内部的包装显得更加重要,因为内包装的主要功能是保护内包装中的商品,现代物流过程中保护功能显得格外重要,因商品经历的流程复杂,运输过程漫长,且转换时空过程中接触商品的人员众多,素质参差不齐,为保证商品尽可能不受损伤,我们在设计商品内包装时就应该注意更加严格测试商品内包装的结构和抗损能力,应提高抗损级别和测试强度。

(三)商品包装和物流包装的物理抗压新要求

现代物流运势往往是多件商品的同时运输,货仓式货车的运输路途中颠簸强度,以及大件物品压力都是比以往要更加增大的,且物流企业在运输过程中不可能因为某件商品而改变摆放位置,所以任何商品的包装都要增加抗压级别,已达到现代物流运转中的抗压测试最高级别,否则一旦出现出现外包装垮塌,直接影响商品的完整性,并且有可能还会导致损坏其它商品的可能性。

(四)运输包装的防碎、防潮、放堆积垮塌新要求

在传统的包装设计中,一般级别的防碎、防潮、放垮塌的商品在商品的外观上都有所体现,特别是大件商品的各种测试都应增加相对于传统运输模式的级别和强度,以防运输过程中中因为外力原因而导致商品的损坏。现代的物流运输,为节约成本,不断增加商品的堆积和挤压,以节约空间和增加堆放件数,物流运输企业往往和销售企业不是同一个商家,这样造成的各阶段对商品的损坏重视程度不一致,会导致商品的损坏程度加大。

二、现代物流环境对包装设计人才的新要求

现代的物流运输环境要求,包装设计人才须具备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结构,只有熟悉了现代物流知识和现代电商销售模式以及商品的流转过程才能更好地设计和创新,而现代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往往是滞后于社会需要求的,这种新形势和动向,带来的是对人才培养方式中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新要求。发展的环境要求我们的人才培养必须具备这种有前瞻意识的眼光和魄力,将电子商务、物流运输、创新材料等各个环节纳入包装设计人才培养的大纲中,要求学生和教师都将这种有时代特色和背景的思维纳入学习的范畴,并使创新能力成为学生的必备素养。

(一)包装设计人才需具备现代物流运输知识

现代包装设计人才应具备一定的现代物流以及运输知识,与物流运输管理相关的知识内容必须纳入现代设计人才培养的范畴,应在课程设置或者教学大纲中明确体现所辖范围,否则设计人才不能接触到现代物流管理的相关知识点,不了解商品流转的过程和环节,就谈不上所谓的创新和优化设计了。现代物流过程中商品从供给地向接收地的流转包含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而网络购物时代的物流运输已经和电子商务平台以及商家连成一体;基于现代电子商务的物流运输对货物、服务及相关信息从起源地到消费地的有效率的流动和储存、集货、分配、搬运、中转、装入、卸下、分散等一系列操作中,如何创新优化商品的包装设计可以减少商品损耗,更大程度保护商品,并起到推广商品的品牌辨识度,是有益于促进商品销售的重要一环。具备现代物流知识体系的设计师设计,能够更加人性化设计商品包装,使之在流通过程中保护商品、方便储运和促进销售、传达品牌信息;并设法解决电子商务模式下商品运输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新动向:运输过程更长、转运次数增加、堆积层次增加、相互加压程度增加、分拣次数增加、地点转换增加等一系列问题为包装设计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

(二)包装设计人才需要熟悉现代电商销售模式

现今的设计人才所面对的市场,不同于传统的市场销售模式,如今的商品随着网购订单,运输转送、分拣次数都增加,并且所历经的路程与地点转换更是超过以往的传统模式销售,为到达消费者手中,商品历经高速公路、铁路、海运、航空、人工转运等等过程才能到达消费者手中;这些过程,需要我们设计人去了解和掌握其特点,并根据现代各类运输的特殊性而增加商品包装的保护装置,并对包装设计内部做相应的优化处理,这种优化处理可以改善物流运输过程中损耗,并能够是商品外观完整,内部商品不受破坏。现代物流运输的特殊性,需要当今的设计人才需要更多地去了解和掌握现代商品流转的过程和各个环节,只有了解各种运输形式的不同之处才能根据这种不同,寻找新的有益于商品流转的优化设计,为现代商品包装寻找新材料、新结构、新思维,从而让包装设计的功能更加强大和完善。因此具备了解和熟悉现代电商销售模式的设计师,对电商销售行为更加清楚,也能针对销售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需求,给予更全面的解决方案,这种解决方案中,优化客户和商家对于商品流转过程中损坏的担忧,以更加优化包装设计的内部结构,提高外部防压、防堆积、防垮塌的级别,从而减小商家与消费者的忧虑。

(三)包装设计人才应更全面掌握包装技术

现代物流的运输特征导致商品流转的过程加长,这种流转过程延长、转换次数增多、人员接触量加大、搬运和中转次数更多的情况,对于设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品的包装设计包含的了内外包装的结构、包装材料、包装工艺、包装装潢等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那么随着时代的发展,商品的流转的过程延长,运输过程的增加带来的商品运输损耗的加大,使得现代的包装设计不得不对包装设计做出改良和优化创新。商品流转过程中,多次暴露可能经历很多的.恶劣天气和运输环境,在此对于材料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商品的包装设计中应该考虑到现代物流运输过程的繁杂,将防水、防碎、防摔、防颠簸、防撞击、防潮、防污染等等外力因素纳入优化设计的范畴之内。要求设计人才应更加全面掌握包装材料的各种承受指数,以达到优化设计的相关数值,并使之与现代物流环境过的要求匹配和一致。现代物流环境下,对于包装工艺的选择应避免过于脆弱,设计师应谨慎选择包装工艺,尽量避免一味追求形式感而导致商品的包装脆弱不堪,应充分考虑运输过程的种种外力因素,尽量优化设计,将扁平化外包装设计、标准化外、多件组合设计包装设计等适合物流运输的设计理念融入到包装设计以及包装工艺的选择中去,减少运输损耗。对于现代物流环境中出现的种种新动向,设计人才应快速更新知识结构,是适应市场发展的变化,只有了解物流的过程,知晓商品流转的特征,才能更加具体的了解商品在运输过程中的各种细节,为优化设计找到方向和切入点,且所有的创新设计都是基于深入了解和知晓的前提之下的,基于现代物流的种种创新包装的设计,可以解决物流运输过程中的种种包装缺陷,更加完善包装设计的材料、结构、形态、工艺等。

三、改变培养目标,创新能力应成为必备素养

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学生,培养目标是建立一些专业理论基础,不具备新的电商环境业务实践中所需要的各方面素质,如何培养同时具备现代信息技术、包装技术、设计能力并同时具备物流管理流程控制能力的全方位人才,是目前我们高校的设计专业应加强和改进的地方,扩展学生知识结构、提升信息处理能力、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优化设计技巧等一系列相关的教学活动和过程,应贯彻到教学实践和课程设置中,而不是仅仅流形式和口头的表述。以电商销售模式为基准的包装设计新的要求,应加强设计人才对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能力的培养和对物流运输过程的熟悉。懂电子商务的设计人才是一种复合型的高级人才,这种人才既懂电子商务,又懂物流运输,也熟悉包装设计的流程所以能够在创新包装设计中优化结构、材质、视觉等,除了保护商品以外并加强品牌视觉表现、结构设计人性化等特征。

四、适合产业发展的综合素质

电子商务发展、现代物流环境的变化、消费者对包装设计的更高要求使得我们包装设计人才必须具备适合现代产业发展的综合素质,否则将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期望。包装设计人才能综合应用电子信息技术,从现实顾客需求出发,了解物流流程,并对各种中转过程了如指掌,才能奠定人才创新的基础;而包装设计的创新包含了多个方面,思维创新、材料创新、结构创新、技术创新等系列创新活动,这些创新要求,高校设计教育就应该从招生体制、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教学大纲、艺术实践上整理规划和思考;并应该具备一定的社会前瞻性,并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并注重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政府和是社会支持下促进“校企联合”的实施,包装设计本来就是应用型专业,结合现代电子商务的、物流环境的新型设计人才,只有到现实中能为消费者才具有生命力。

50815